ERNC技术首次推出,应用落地,行业反响较好

雨夜,试驾场地边缘的碎石路上,几道车灯划破湿冷的空气。

一辆智己LS9缓缓驶入视线,轮胎在积水中卷起细碎涟漪,车身一晃,空气悬架硬生生把颠簸吞了。

有人在旁边低声议论,声音里夹杂着那种新鲜出炉的好奇——“听说这玩意能防晕,还能一键变床,真的假的?”我站在旁边,雨水滴在鞋头,像是等一个实验的暗号。

ERNC技术首次推出,应用落地,行业反响较好-有驾

如果你是车主,面对旗舰大六座SUV这样密集堆料的技术清单,会不会也在心里盘算:上汽集团的“反超”,到底是真有硬货,还是营销上的一场“算法胜利”?

或者说,车企之间的销量数据,真的还值得我们为之惊喜吗?

10月的销量榜单冷冷贴在摆渡车门上,像刑侦案卷里的主犯名单。

上汽集团:453978辆,比亚迪:441706辆。

这组数字的背后,其实没有太多悬疑,更多是一种渐变——比亚迪从激进到稳健,上汽从追赶到反超。

吉利、一汽、奇瑞等依次列队,像是案发现场的目击证人,各自陈述着自己的供词。

事件主角的身份越来越清晰。

2025年11月12日,智己LS9上市,定价32.28-35.28万元。

表面上,是SUV市场上又一个“技术密集型”产品,但如果拆开看,每一项参数其实都在向一个问题靠近:这到底是一次技术的突破,还是一次消费心理的精准捕捉?

我们先来看底盘。

灵蜥数字底盘3.0和双向24°智慧四轮转向,转弯半径只有4.95米——这数字读起来像是侦探小说里的反转,明明是“大六座”,却能在小巷里自如掉头。

空气悬架的行程,150mm双腔闭式,又配了智能电控阻尼调节——高速不侧倾,碎石不颠簸。

这种调校到底能否让“舒享防晕模式”名副其实?

我亲眼看到有人下车后,脸色确实比隔壁试驾的某新能源车要好看得多,虽然也可能只是镜头没拍到“晕车”的那一瞬。

动力系统方面,800V架构成了标配,双电机矢量四驱带来390kW功率,670N·m扭矩,零百加速4秒级。

这些数字是营销部最爱的“证据”,但真正让人咂舌的是所谓的“恒星超级增程技术”:CLTC纯电续航402km,综合续航1508km,能耗2.81L/百公里。

ERNC技术首次推出,应用落地,行业反响较好-有驾

这里面有个小细节,ERNC 2.0主动降噪技术,增程器介入时几乎无感——这听起来像是技术界的“灭音手术”,谁也不想在高速路上被增程器吵到耳鸣。

但问题是,人的感知远比技术参数复杂,你觉得“无感”,其实是听觉和心理的双重妥协。

智能配置部分,520线超视域激光雷达、英伟达Thor芯片、IM AD Max辅助驾驶系统,可以识别交通指挥手势,还带有AI Agent,能帮你停车缴费、外卖点单——这仿佛是把车企的技术团队、外包公司和美团骑手都装进了一个芯片里。

“雨夜模式2.0”“一键隐私”“三重物理级隐私保护”,这些词汇像防盗门密码一样罗列在配置表,给人一种“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隐私危机会在哪里”的不安。

座舱方面的描述更像是家居杂志:86%得房率,三把零重力座椅、贵妃椅、大床房模式,首搭丹麦B&O音响,配有4D机械按摩座椅,强度是气动按摩的7倍。

还有行业首创的瞬净新风系统、智控地暖,加上独家野奢户外套装,可以24小时用水自由。

这座舱配置,大概是把“躺平”哲学和“越野”精神一锅炖了,仿佛车主随时可以在沙漠里开个水吧,或者在高速路上来一场深度按摩。

说到这,理性一点讲,技术堆料并不能直接证明产品“更好”。

销量反超只是一场阶段性胜利,而不是终局。

上汽和比亚迪的“你追我赶”,背后是整个中国汽车市场的水涨船高。

六座SUV的创新,其实是对家庭用车、个性需求和智能体验的多层回应——但每一项技术,最终都要落地到用户的日常体验。

从底盘到增程,从智能雷达到座舱按摩,每一项都在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才是“用户真正需要”的?

有意思的是,我见过无数车主,买车前研究参数、看测评、试驾体验,仿佛在破案。

但用车一年后,最常见的反馈其实不是“动力够不够猛”,而是“停在小区门口,家里小孩能不能舒服地睡着”。

技术的尽头,往往是琐碎的生活。

豪华座椅、超长续航和主动降噪,最后拼的是“家用”这个无解命题。

ERNC技术首次推出,应用落地,行业反响较好-有驾

市场里的“旗舰”概念就像警局里的“主犯”:每年都有新头衔,每年都有人被取代。

上汽这次的反超,是一次阵地换防,但更像是一次“细分市场”的精确进攻。

LS9的诞生,是技术创新,也是消费心理的映射。

它不是为了单纯满足一项参数,而是把“越野、舒适、智能、豪华”全部装进一个六座空间里。

你可以说它是新时代“全能型选手”,也可以说它是一次“伪命题集合”——毕竟,无论技术多炫,最后还是要面对那个“用户是否买单”的终极拷问。

当然,作为旁观者,我对“旗舰大六座”有天然的警惕。

太多车企在“创新”路上,喜欢把所有想象力都堆在配置表里,却忘了问一句:技术的尽头,是不是“无感”?

比如ERNC 2.0主动降噪,如果做得好,用户确实无感,但如果做得过头,用户会不会觉得开一台“失语”机器?

加上AI Agent,智能座舱的服务越来越像“智能保姆”,可如果系统宕机,车主又会不会怀念原始的机械钥匙?

这里不得不自嘲一句,作为“汽车圈的临床观察者”,每次写评测都像是做一份“技术尸检报告”。

参数表上的每一行,都是一份“活体证据”,但市场和人性永远不按流程走。

上汽、比亚迪、吉利,是实验室里的对照组,但真正决定胜负的,永远是用户的反馈和每一条投诉。

所以最后留个开放问题:在技术与体验的多线并行中,旗舰到底是“炫技”,还是“实用”?

车企的销量反超,是真正的“用户选择”,还是一次营销的胜利?

当智能座舱、极致续航和舒享防晕模式成为新标配,你会为了这些参数买单,还是像我一样,最终关心的是,那场雨夜试驾结束后,谁的鞋头最干、谁的家人最安稳?

不妨想一想,如果你是当事人,会为哪一项证据买单?

技术到底能不能让生活变得更简单、更舒服,还是只是在参数表上多了一行“无感”?

现场的雨还在下,也许每一次创新,都是一场新的侦查,案情未完,等你来补充线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