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让人引以为豪的智能汽车,现如今在不少车主手上,逐渐变成了一块块沉甸甸的“智能砖头”,这可不是吓人的空穴来风,而是真真切切的现象在慢慢扩散。
试想一下,你手机里的车辆App图标变成了灰色,不管点多少次都没反应,曾经轻轻一点就能搞定的远程锁车、车辆定位,现在却完全失去了联系。
大家是不是觉得新能源车确实不咋地?那么,车主的权益又是谁来维护呢?
文章中所有内容都附有可信来源的详细说明,放在文章的结尾部分。
智能设备的失灵
从早期出现问题的威马汽车,到后来崭露头角的高和、哪吒、合创等品牌,类似的难题正在不同车主圈子里反复出现。据不完全统计,这股潮流席卷的车主数量,已经变得相当庞大。
这已经不光是产品质量出了问题,而是一串连锁反应,从售后服务、维修到金融体系全都出了状况,环环相扣,最后所有的损失都由消费者来扛。
新能源汽车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打造的智能网联生态系统,然而当背后的车企突然倒闭,这个最吸引人的卖点也就迅速失去了光彩。车辆和云端的连接被毫不留情地切断,瞬间变成了一台毫无用处的机器,那曾经引以为傲的智能化功能,此刻变成了令人发笑的笑话。
不少车主还清楚记得当初买车时,销售那句“终身免费流量”的保证,那时候确实算得上品牌信誉的象征,但如今变成了一纸空白的承诺,车辆联网服务已停止通知,就像一封断绝关系的信,宣告了车企与车主之间数字协议的终结。
为了保证导航等基本操作,车主们只能自己掏钱买数据流量,续上一份曾经的“免费午餐”。可这点花费似乎没啥用,关键的智能体验早就没影了,App瘫痪更是意味着车主再也无法遥控车辆,远程操作彻底断了线。
到了酷热的夏天,车主再也不能提前开空调放凉,也不能在宽敞的停车场里靠鸣笛和闪灯找到自己的车,最关键的是,远程定位和车辆状态查看这些关系到安全的功能也都坏掉了,一股强烈的不安开始在车主心头弥漫。
遇到这种全面瘫痪的情况,个人的力量真是微乎其微,许多车主就自发组成了线上群组,在微信群里互相通报消息,交流应对办法。
不过,这种互帮互助更像是互相取暖罢了,他们能讨论哪个品牌的流量卡更实惠,但却没法修好那个已经没人维护的后台服务器。智能化高度集成,反倒变成车主自救路上的一道难关。
被维修体系开除
当智能世界的大门关闭时,现实里的难题紧随而至,车企的倒闭像是剪断了一条生命线,那种独特的、封闭的零配件供应链和官方维修体系也都随之崩溃了。
这些“烂尾车”就像被现代汽车维修市场“踢出”队伍的孤儿,车主们陷入了“维修无望、配件无路、价格没章法”的死胡同扼腕叹息。
造成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哪是一些车企在设计一开始,为了技术壁垒和售后盈利,大量采用专属配件。这样一来,一旦官方渠道撤掉,市场上就几乎找不到替代的选择。随着全国各地的4S店和维修点一个个关门,正规的维修渠道也变得毫无出口,根本堵死了维修的路子。
车主的车子,实际上已经没人管了,当初写得明明白白的保修承诺,变成了一句笑话。车主们只好寄希望于那些独立的第三方维修店,可结果常常让人失望。
这些维修厂普遍对新能源的业务不敢轻易接手,修理新能源车的“三电”系统,可得花大把资金买专用设备,还得取得相关资质。这样的前期投入,动辄五百万、甚至上千万,对于大部分中小维修厂来说,面对无法预估的回报周期和高技术风险,简直就像是在玩一场豪赌似的。
市场上流通的停产品牌配件,来路五花八门,要么是在企业倒闭清仓时推出的库存配件,要么是曾经倒闭的4S店剩下的存货,再就是从报废车拆解出来的那些质量毫无保障的“拆车件”。用这些配件维修,维修厂根本无法保障之后的质量和安全,一旦出了问题,责任也是说不清的。
老式的维修店主要还是靠燃油车赚钱,利润稳定,技术也挺成熟。相比之下,新能源车前几年保养次数少,业务没那么吸引人。比起冒险去试那些难啃的硬骨头,不如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这样的心态也导致,“烂尾车”车主遇到问题时,找不到人帮忙。
就算有维修厂愿意接手,车主们也常常遇到“劝退式”的报价。因为维修难度挺大,风险也高,不少维修店会报出天价,一分析动力电池主板故障,光检查这一项就可能得上千元。
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形下,车主们基本没有议价的余地,只能被动地接受那些不透明又贵得吓人的收费。于是,有些车主开始“自己想办法”,在网上四处找配件,找到维修店后就给出工钱让他们帮忙安装。更有那些手巧程度比较高的车主,拿起网络教程,自己动手修车,变成了“被迫”的汽修专家。
无人问津的负资产
要是说智能失联和硬件维修难题是对车主感受的一大打击的话,那么金融方面的价值崩塌才是真正给他们财产带来最后一击。“烂尾车”这个标签,让这些车在保险、贷款以及二手交易里彻底被边缘化,从之前的高价值消费品,一下子变成没人敢碰的“负资产”。
作为风险控制的行家里手,保险公司对这些“烂尾车”的敏感度特别高,反应也很快,纷纷采取“精准避险”的措施。结果是,很多车主一到续保时,要么被直接拒绝,要么得到的保单报价比去年涨了整整一倍。
二手车市场反应得更为狠厉,新能源车本身就因为贬值快的问题一直挺让人头疼,再加上品牌倒闭的消息,就像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一样,让它们的价值迅速“归零”。在二手市场上,这些车几乎没人要,车商根本不敢接手。
这场疯狂的盛会,最后的代价都落在了终端的消费者身上,不仅花费了不少钱,还耗费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甚至让大家对整个新兴行业的信任也打了折扣。
这些新能源车的没落,也给后来的人提了个醒,造车就像跑马拉松,靠炒作和资本堆起来的空中楼阁,最后还是经不起市场的检验。对每个消费者来说,趁热打铁的时候,也许更应该保持清醒,多考虑、多比较,别被一时的热潮冲昏了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