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汽车圈的动态,有一个很炸裂的数据让我愣住了。杭州车展刚刚公布的价格政策,一汽大众直接把旗下车型拉到了历史最低价。宝来7.98万起,探歌8.98万起,迈腾13.98万起……放在几年前,你可能觉得这个价位是个玩笑,但现在它是实打实的真事儿。再算算这些车型的原价和优惠幅度,基本上是几万块直接砍掉。这一波操作下来,很多人都说:“车市不行了,大众这是在清库存、放血求生啊。”但你再想想,这么大的品牌,真至于吗?这事看着离谱,但拆开来讲,可能没那么简单。
先别急着下结论,我们一步步捋捋。车企降价,其实不新鲜。今年以来,不光是大众,很多品牌都在打价格战,尤其是燃油车这边,动作特别猛。特斯拉打头阵后,传统车企们就像被按了开关一样,纷纷跟进优惠。大众这次的“狠招”是有目共睹的。从销量来看,它确实得拼了。根据一季度的数据,大众的整体销量在国内同比下跌了近10%,尤其是一些主力车型,表现不太好。燃油车市场的竞争已经不只是同品牌之间的事,新势力、混动技术也明显抢了它一部分份额。大众是传统车企的老大哥,市场份额这么多年一直稳居前列,可现在连它都不得不低头,这种价格政策必然会引起“怎么回事”的讨论。
但光看销量不够,我们再看看营收和利润。降价是不是就意味着企业“赔钱赚吆喝”?其实不一定。大众的营收并没有出现断崖式下滑,甚至在一些市场还有小幅度增长。为什么?因为它的产品线够宽,全球化布局也够深。虽然国内市场压力大,海外市场,特别是欧洲和南美,燃油车的需求依旧旺盛。还有一点,很多人没注意:降价的车型大多是主流燃油车,利润率相对较高。即便砍了一部分价格,单车利润其实还在。大众这种规模化生产的企业,成本控制能力很强,尤其是像宝来、探歌这些车型,零部件供应链的成熟度很高,成本早就打下来了。所以你看到的价格战,并不一定真是“放血式亏损”,更多可能是“利润缩水但还能撑”。
再拆开毛利率和研发投入。大众的毛利率在过往几年一直维持在一个相对健康的区间,但最近几年确实在下降。这又是为什么呢?一部分原因是新能源车的转型压力。大众投入了大量资金去研发电动车平台,比如MEB,这些研发费用短期内是无法收回来的。而新能源车的定价体系和燃油车完全不同,毛利率普遍低,甚至很多车型是亏着卖的。这种情况不只是大众,几乎所有传统车企都在经历。新势力车企,比如蔚来、理想,它们也在亏钱,但它们的亏损更多是销售费用和市场推广上的投入。相比之下,大众这种老牌车企,研发投入是主因之一。你说它是不是乱花钱?其实不是,它是在转型,只不过这个转型周期拉长了,看起来就像在“失血”。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现在这么狠地打燃油车价格战?是不是因为转型压力太大,燃油车已经没活路了?我觉得未必。大众的燃油车业务还是它的现金流核心,降价是在稳市场份额,尤其是巩固它的主力群体——中端消费者。这些人的需求还在,只是被分流了。比起新能源车的补贴和政策驱动,燃油车的购买多是经济实惠的考虑。大众降价就是在告诉这些人:“燃油车还有得选,性价比还是在我这儿。”同时,它也在给新能源转型争取时间。毕竟,新能源市场的竞争才刚刚开始,技术、成本、市场教育都还在爬坡阶段,燃油车的利润和销量还能帮它撑一阵。
你再看看其他车企,情况其实差不多。比如丰田、日产,也在用燃油车价格优惠去稳市场。新势力像蔚来、特斯拉,则在用价格拉拢燃油车的潜在客户。这是一场混战,表面上是价格战,实际上是市场份额的重新分配。大众的动作看着吓人,但它并不是单独一个玩家在这么做,而是整个行业的集体反应。至于它的战略性亏损,是为了转型,也是为了维持传统业务的竞争力。不至于是没活路了,更像是抓机会。
拆到这里你会发现,这事儿没看上去那么危险。大众在燃油车上能守住阵地,在新能源车上也不是没机会。真正要紧盯的,是它的转型路径能不能走顺。降价只是眼前的策略,后续的市场表现才决定它的长期竞争力。汽车行业的变化是巨大的,但对于大众这样的老牌企业来说,它的动作——尤其是价格战这些表面上的“惊人现象”——背后其实都有章法。车市是不容易,但大众也不是没人能救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