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标一出,幕后台面对新能源车可真是“下狠招”了!以前那些被车企捧为主打亮点的4大网红设计,现在竟然直接被列入禁用名单,千万车主可别掉以轻心。
小李最近看到不少车友抱怨,刚买的车可能会遇上“不合规”的麻烦,那些原本挺酷的设计,现在看来反倒可能成了安全隐患。
这次新规出台得突如其来,力度也挺大,直戳行业的痛点所在。你车上的隐藏门把手、全触控操作、默认快提速这些配置,难道也在整改范围内?已经买车的车主们,现在该怎么自己检查一下合规不合规?还没买车的朋友们,又该注意那些容易踩雷的地方?
动力与辅助
在新能源汽车起步阶段,“零到百公里加速”曾经变成了最激烈的内卷战场。
许多汽车厂商把3秒、4秒级的加速表现作为核心卖点,即使是入门车型也非得强调“推背感”,但却忽略了大部分普通车主,特别是新手,根本掌控不了这么突然的动力爆发。
新国标规定,乘用车启动后,百公里加速时间至少得达到5秒,这其实不是限制动力大小,而是让厂家把“猛冲模式”藏在需要手动换到运动挡的设置里。对于这个规定,小李表示非常支持。
这就像给危险的工具装上安全装置,不是限制高性能的发挥,而是让用的人主动确认“我已经做好应对的准备”。
不少新手拿到驾照后就喜欢开新能源车,刚开始猛踩油门,结果很容易出错。小李注意到,最近几年因为起步冲得太快导致追尾的事故不少,这都跟默认的激进动力设置有关系。
厂家对于车辆性能的追求无可厚非,但如果把“激进模式”设为默认,实在是把安全隐患交给了用户,这种本末倒置的设计思路早就应该被规范了。
更重要的是,关于辅助驾驶责任的划分,新规特别强调,要启用辅助驾驶功能时,驾驶员得坐在位子上、系好安全带、确保监测系统能够正常工作,并且必须一直掌控车辆,不能长时间放开方向盘或分神,这一条恰好抓住了行业的关键难题。
如今许多汽车厂商在推广辅助驾驶技术时,总喜欢用“自动驾驶”、“解放双手”这类模糊的说法,明显有意引导用户对系统产生过度信赖。
小李认识的朋友,有人在用辅助驾驶功能刷短视频,还信誓旦旦地吹槽“科技感爆棚”。
其实啊,现在的辅助驾驶技术还能算是“帮忙”级别的玩意儿,遇上突发状况,还是得靠人自己来迅速接管。
新规把责任落实到驾驶员身上,这不光是保护用户的生命安全,也是在督促车企规范宣传方式,别再用“伪自动驾驶”来吸引眼球或争流量了。
这种“划定责任范围”的规定,比起单纯靠技术控制,实际上对整个行业的导向作用更大,更能起到引领作用。
交互与体验
不知从啥时候起,新能源车圈开始火起“极简座舱”这话题,实体按键全都被剃掉了,想着所有功能都往中控大屏塞。
车厂们打着“科技感提升”的旗号,实际上在用车时却暴露出不少让人吐槽的问题。
新国标明确规定,档位、雨刷、灯光、除雾等常用功能都得配备实体按键,这做法真是众望所归,正中用户的心头好。
小李曾经有过一次难忘的经历:开着朋友的一辆新能源车,突然遇到浓雾弥漫,急需启用除雾功能,结果在中控屏幕上翻了好几次菜单才终于找到那个按钮。
当时车速已经飙到每小时60公里,手一松开方向盘去找那个功能的时候,心里一直紧绷着那根安全弦。
这种“追求极简到极致”的设计,实际上和驾驶场景的实用性原则是背道而驰的。
在开车的时候,常用的功能必须得能“盲操作”,这也是实体按键无法取代的最大优势,也是汽车设计里头的基本原则。
新规定里说得很清楚,开车速度一旦超过每小时10公里,车里前面显示屏上的娱乐功能就得自动关掉,车尾灯上的那套自定义表情包也得一并停用。
这看似只是一些小细节的改动,实际上却关系到驾驶时专注力的集中程度。
现如今,一些车企为了吸引年轻一代,推出了“路怒消消气”、“自定义尾灯弹幕”等花里胡哨的功能,表面看起来挺新颖有趣,但实际上这玩意儿容易让司机分心,可能会影响对周围车辆的注意力,悄悄地为行车安全埋下隐患。
小李一直坚持,汽车内部的布局和设计应以“驾驶为本”来考虑,科技的作用在于让操控变得更轻松、驾驶更安心,而不是搞那些多余的复杂功能添麻烦。
那些不用非得的娱乐功能,其实可以只在停车时玩一玩,开车跑起来硬要插入这些东西,实际上就是用用户的安全换流量、刷关注。
这次新规的“去花哨”调整,实际上就是在引导汽车回归“工具”的核心作用,也让车企不得不重新思考,创新的真正意义到底在哪。
逃生与救援
要是说动力标准和交互优化只是让用车感受更上一层楼的话,那关于逃生通道的规定,算得上新规里最硬核的“底线线条”。
新国标明确要求,每个乘客至少能通过两个不同的车门逃出去,而且每个车门都得装配带有机械释放功能的内外把手。就算是电动隐藏式的门把手,也得配备机械备用装置。
用作应急窗的车窗玻璃不能太厚,也不能贴镜面反光膜,主要是为了在紧急时刻方便救援人员迅速破窗施救。
小李对此感受挺深的,他还看过一则令人揪心的新闻:一辆新能源车碰撞后出现断电故障,隐藏式门把手打不开,车主被困在车里,救援人员费了半个小时才成功破窗把人救出来。
隐藏式门把手确实能让车子看起来更漂亮,不过在严重的撞击事故里,电动功能可能一亏一空,要是没有机械的备用装置,就等于把最重要的逃生通道给堵死了。
更得注意的是,有些车主为了图个隐私或是觉得好看,会在车窗上贴上厚厚的反光膜。一旦出事,不但会让救援人员难以看到车内情况,破窗也变得更难,耽误黄金救援的时间就这样拖长了。
车厂追求外观漂亮和科技感这事没错,但千万不能为了这些,把逃生的方便性给牺牲掉。
小李一直觉得,有一条车设计的底线不能碰:凡是在创新上,绝不能为了追求新意而让救命设施变得不方便。
这条新规实际上是在提醒所有汽车厂家:外观和科技虽然能增色不少,但护住生命安全才是真正不能忽视的硬道理。别把创新搞得只追求亮点,忽略安全,迟早会出问题。
结语
从根本上说,这份新的国标征求意见稿,并不是打压新能源车的创新动力,而是为了给行业的创新定个规矩、划个底线。
这些年,新能源车行业发展的步伐真是飞快呀,为了抢占市场份额,有些车企拼命追求所谓的“差异化卖点”,结果反而忽略了汽车最关心的安全性能,导致各种“假创新”层出不穷。
新政策的推出,恰好是在纠正这种“走偏的创新”,让整个行业逐渐走上理性发展的正常道路。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这些规则意味着今后买车、开车会更放心、更靠谱;对汽车厂商来说,或许会让那些靠“炫酷设计”取胜的产品竞争力减弱,可从长远看,只有坚持安全和实用这两个底线,整个行业才能走得更远,持续发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