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乘用车零售榜刚出炉,比亚迪28万辆的“断崖”体量引发关注,特斯拉3.9万辆表现平平,行业格局是否会因价格战和技术迭代而发生变革

10月的乘用车零售数据一出来,比亚迪那28万辆的数字确实挺吓人。你想啊,这数字直接甩开特斯拉好几条街,后者才卖了3.9万辆,排在第四位。朋友圈有人直接开炮:马斯克这是放弃了中国市场吧?我本来也想这么说,但细想一下,事情没这么简单。

先说说特斯拉。上海工厂9月底搞了个大升级,Model Y后驱长续航版和刚刚宣布降价的Model YL都在排着队出货。产线一时停了,产能自然掉下来,这销量没法和满产相比。而且,手上有车的用户明显有种等等看看的心态,把买车的计划往后拖了。销售小哥跟我说,很多客户都在问:11月是不是会更便宜?这不,10月数据看着冷,11月才有戏,这本身就是周期性的波动,不代表市场需求炸了。

10月乘用车零售榜刚出炉,比亚迪28万辆的“断崖”体量引发关注,特斯拉3.9万辆表现平平,行业格局是否会因价格战和技术迭代而发生变革-有驾

比亚迪那边倒是火力全开。海豹DM-i刚上市,宋Plus和秦系日均产量破万,销量自然跟上。吉利则靠银河和星越L混动硬撑住20万关口,五菱则背靠缤果和宏光MINI,凭着性价比在下沉市场站稳。简单来说,自主品牌这三驾马车已经把7万-30万价位的市场覆盖得不留缝隙,这对合资品牌和主打个性化的新势力来说,让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我跟修理厂老李聊起来,他对比了比亚迪和特斯拉的供应链,说:比亚迪像盖房子,自己有水泥、砖头,自己砌墙,这活儿舒服。特斯拉则像请外包队伍,不一定每次都特别顺。这比喻听着好懂,指的是比亚迪从电池、三电到整车,供应链更闭环,产能放开顺畅。特斯拉虽然效率高,但升级的时候产线切换成本却明显高,误差大一点,影响全局。

光看产能和交付没法全盘解释行业大势。还得考虑价格战的残酷。10月市场上,终端促销已经卷到骨头缝里,降价补贴几乎到了极限。比亚迪刚做了一波官降,特斯拉要是再跟进,毛利模型得不要命似的松手才撑得住。你说,说实话,特斯拉愿不愿意这么干我倒是不太确定,毕竟它还是那种讲究技术溢价的牌子,这回降价打价格战,算是把牌面给压低了。

10月乘用车零售榜刚出炉,比亚迪28万辆的“断崖”体量引发关注,特斯拉3.9万辆表现平平,行业格局是否会因价格战和技术迭代而发生变革-有驾

对了,我刚才翻了翻自己之前的笔记,发现一件事挺有意思——国内汽车品牌的平均续航增长速度,过去一年里大概提升了15%-20%(这个数字是估算,数据样本不太充足),但价格基本没涨。换句话说,这背后是技术迭代在推波助澜,供应链优化和电池成本下降让厂商有底气做更多功夫。这些细节往往被大数据忽略,但对消费者来说,是真切能感受到的进步。

聊到这儿,不免跑题一下,我倒是挺好奇的,新能源车的电池技术能不能再来个质变?现阶段都在追求能量密度和充电速度等细节优化,能不能彻底解决冬季续航差和电池老化问题?没有答案,也没啥人敢确定。我觉得这背后是研发链条的复杂博弈,类似一条长江,每一段水流都得对上节奏,不然就乱套了。

回到眼前的竞争,11月数据很关键。业内估计,特斯拉新产线满负荷后,销量能冲到6-7万台,但这得看终端促销能不能配合。毕竟消费者在双十二这样的大促节点都有点精明起来,不是买就买,他们会挑价格、配置、补贴,去年我有位朋友买车,现金优惠算下来,粗略心算了一下,百公里耗电成本比他之前燃油车低了30%,自然等着价格再降点。

10月乘用车零售榜刚出炉,比亚迪28万辆的“断崖”体量引发关注,特斯拉3.9万辆表现平平,行业格局是否会因价格战和技术迭代而发生变革-有驾

五菱的表现让我另眼相看。一台缤果,入门配置实在,价格可亲,特别是在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市场,这种车卖得多也方便养护。某次我去五菱的4S店,销售给我说:现在买我们这车,就像买了块地,周边设施慢慢跟上,未来潜力大。这话听着像夸大其词,但细细想想,这个厂家的供应链和渠道布局真是扎实,从底盘到售后,都是按生活真实设计的。

再提一个细节,特斯拉的产能波动,很可能也跟电池供应商的调整有关,我此前了解到的消息是,部分电池厂商也在跟新技术设备切换,还有产能排期冲突,这块料不全,纯靠猜测,但能解释产线周期性停产现象,也就多了一层可能。

总结下我的想法,有点蹊跷的地方是,10月销售榜看似定鼎了市场格局,但其实背后是产线调试、用户心理和价格战排兵布阵的交错体现。是谁能在11月以及年末的促销大战中胜出,不光是销量,更是现金流和技术储备的厮杀。你会怎么选?现在就锁个配置,安心提车;还是跟我一样,心里默默按下暂停键,盯着双十二的大促?我们都是在这场价格和技术夹缝中摸索着前进。

10月乘用车零售榜刚出炉,比亚迪28万辆的“断崖”体量引发关注,特斯拉3.9万辆表现平平,行业格局是否会因价格战和技术迭代而发生变革-有驾

你说,这场卷起来的新能源大战,最终会不会演变成一场赢家通吃,还是多头并立,形态变得越来越碎片化?这段先按下不表,等着市场自有答案吧。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