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车企考察永川,智能制造引关注,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德国汽车工业精英齐聚重庆永川,表面是一场产业考察,实际上则是一场远比会议桌上热烈的默契舞蹈。而如此大阵仗,无非是双方要给全球汽车产业的未来——装上中国电池,挂上德国引擎。

7月31日,德国汽车工业访华考察团一行风尘仆仆来到重庆永川。他们不是来吃小面、看夜景的,而是带着合作清单、技术问题以及一摞合同模板,没来得及自诩伙伴款款,已经在长城汽车永川基地现场复盘新能源汽车的“生产经”,又马不停蹄赶往利勃海尔机械(重庆)有限公司,用德国工程师的习惯,一丝不苟地检查着每一颗螺丝的转动。

德国车企考察永川,智能制造引关注,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有驾

如果说这次考察像是一场大型真人秀,那么重庆市委书记袁家军早早已为节目定下主题。一个多月前,他率队远赴德国,把“合作共赢”这句口号,翻译成德语讲给汽车大佬们听。现在,德国联邦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促进协会主席米夏埃尔·舒曼带队反向溯源,目的只有一个:在新能源、智能制造、供应链协同等赛道,与中国西南重城玩一次高质量的“双人舞”。

发动机的轰鸣声下,考察团成员被长城汽车的智能化生产流程唤醒了理性畏惧:连续9年百万销量、自动化焊接、数字化管理……德国人面对中国制造的速度和精度,除了认可,还是认可。即便手握工艺大权,也不能不承认,中国汽车产业正在某些领域向前“超车”,德国工程师的鼻子里,只闻到了未来的味道。

转场利勃海尔机械(重庆),这家公司云集德国“机械理想主义”。但在汽车轻量化、新能源汽车部件的研发技术上,中德双方真正实现了兵对兵、将对将。话题从技术“八卦”,自然而然滑入到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标准体系建设,一句比一句贴近现实,一词比一词紧咬利益。

德国车企考察永川,智能制造引关注,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有驾

午后的座谈会上,永川区委副书记、区长常晓勇以本地人的腔调抛出问号:怎么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智能网联”发展?答案其实早已写进了永川的招商手册——吸引长城汽车等50余家相关企业落户、千亿级产值规模、细致到检测、整车、零部件全覆盖的完整产业链。德国客人听得频频点头,算盘精打细算,难得一见的稀缺区位,让永川成为谁都不愿错过的“投资窗口”。

重庆市商务委主任章勇武此时补上一刀“稳准狠”,摆出数字、政策、生态优势,希望德国企业继续下投资的注码。这既是推销自家,也是在吹响“全球汽车产业第三极”的号角:谁掌握了能源、智能、网络命脉,就能在下一个十年赢得主动。

德国代表团不甘示弱,直言碳中和、智能制造标准化才是未来的门票。他们愿意与中国企业共享德国工匠精神、管理经验,却同样期待引进中国速度与创新。这种互补性,无疑将成为全球汽车业的新范式。

德国车企考察永川,智能制造引关注,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有驾

压轴好戏莫过于签署三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文件冠冕堂皇,实则为下一轮博弈“定规矩”。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智能制造、供应链协同、人才培养统统写进了协议。这不仅仅是对中德两国深厚产业联系的背书,更是一种对变革时代的主动回应。

事后复盘,这不光为德国企业打开西部,更成为中德汽车产业精英“见面不寒暄,直接聊合作”的高地。大家都很清楚,如今的汽车产业已不是彩电、空调的逻辑,而是一场全球技术竞赛和产业集群的对撞。谁能把新能源、智能网联玩到极致,谁就能决定下一个驯服引擎的主角。

永川成了这场“中德连线”的重要棋子。它不但象征着中国西部新能源产业崛起的速度,也倒逼德国企业加快转型。“合作深一寸,就离未来近一分。”这是产业人最近总结的金句。也许,未来的汽车不仅仅由引擎和电池驱动,更是跨文化、跨技术的结晶。

正如那句话:“在风口起舞,风停了才知道谁是在跳舞,谁是在被吹起来转圈。”中德汽车产业这场深度合作,无疑是真正站在舞台中央起舞的少数人。邀请函已经递出,接下来,就是各展身手,跳出新姿势的时候了。

——上游新闻 甘侠义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