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数据在汽车圈炸了。上半年某家新势力车企财报公布,净亏损高达50亿。50亿啊!一年两次,赔得比卖得还多。更夸张的是,这家车企的单车毛利居然是负的——也就是说,每卖一辆车,不但一分钱不赚,反而得倒贴几万块。这也太不正常了吧?
这事搁以前,谁敢想?造车,哪怕再激进,总得有点利润回报吧。但现在,这种“卖一辆赔一辆”的现象不光新势力有,传统车企也有类似情况。按理说,整个汽车行业这么大,怎么可能大家都不赚钱?所以问题来了:亏损这么凶,毛利还负的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
先别急着下结论。我们慢慢拆开看。
先说数据本身。这家车企上半年卖了十几万台车,换算下来总营收是百亿级别的,表面看收入还行,但净亏损50亿,直接把账面利润给掏空了。好,接下来重点——单车毛利负几万,怎么来的?其实这背后涉及几个大的开销:研发、营销、运营成本。尤其是研发,这类车企的研发投入经常占到收入的20%以上,甚至更高。换句话说,大量的钱都“烧”在了未来的产品和技术上。你说它乱花钱吧,也不完全是,但问题是,这钱烧得太快、太多,短期内根本看不到回报。
还有一点,电动车的成本结构本来就有点“反直觉”。大家都盯着电池这块,电池确实贵,但关键是,车企为了抢市场,定价压得很死。比如一辆电动车成本30万,它可能只敢定价28万去卖,为什么?为了冲销量,为了补贴规模效应的亏损。但这意味着什么?哪怕销量翻倍,毛利也未必能救回来,反而亏得更狠。
说到这儿,有人会想:那传统车企是不是好过点?答案可能让你更意外。其实传统车企也不好过。尤其是转型新能源以后,它们的研发投入、供应链重构成本一点不比新势力低,而且人力、固定资产这些“历史包袱”比新势力重得多。更别提,传统车企还得同时养着燃油车和新能源车两套体系,等于是双份开销。但问题是,燃油车市场在萎缩,新能源车市场又被新势力抢了不少市场份额,传统车企夹在中间,进退两难。
再看看国外品牌。特斯拉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它的毛利率常年保持在20%以上,净利润也不错,但这其实跟它极致控制成本有很大关系。特斯拉不靠售价赚钱,靠的是规模效应和供应链优势,把成本压到极低。可问题是,这种模式新势力很难学,因为它们的规模远远达不到特斯拉的量级,供应链也没那么成熟。所以特斯拉赚钱,并不代表行业现阶段就该赚钱。
那回到最初的问题:这些车企到底是在“乱花钱”还是“抓机会”?说实话,二者都有。一方面,这些亏损确实是抢时间、抢市场的必然结果。造车本身是个资金密集型行业,前期不投钱,就没法做出真正有竞争力的产品。但另一方面,烧钱也得有节奏。像上面提到的50亿亏损,很多人担心是因为钱烧得太快太猛,导致企业现金流撑不住。尤其是在融资环境收紧的背景下,投资人开始越来越看重盈利能力,如果一家车企一直亏下去,资本的耐心也是有限的。
听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那这些亏损的企业,到底有没有未来?这个问题很难一刀切。我们得看它们的战略和执行力。比如,有些企业的亏损是战略性亏损,它们为了抢市场份额,主动选择在短期内亏损,但长期来看,如果技术路线对、产品有竞争力,未来翻盘的可能性是有的。但如果一家企业连产品都做不好,研发没成果,市场也打不开,那它的亏损注定就是无底洞。
最后再收个尾。看起来很吓人的数据,背后其实没那么简单。比如单车毛利负几万,是因为行业竞争激烈、定价策略激进;再比如净亏损50亿,是研发投入高、扩张成本大的结果。这些数字本身并不可怕,关键是看企业怎么用这些钱,是用来铺未来的路,还是填自己的坑。对于普通消费者和投资人来说,盯着亏损数字没意义,更重要的是,看这些车企有没有清晰的路径,能不能在未来某个时间点实现正向回报。
所以与其纠结于暂时的亏损,不如多看看它们的技术储备、产品表现和市场反馈。亏得吓人不可怕,怕的是亏了半天,连未来的方向都没找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