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数量持续增长,公共和私人充电枪比例不断提升,推动绿色出行步伐加快容易成为新出行方式的重要支撑

我开车最在意的,除了油耗和空间,就是快不快——新能源的充电速度让我抓心挠肝。你看,现在中国的充电桩在飙升,数据显示截止8月底,充电枪总数已破千万,差不多一千七百三十万。公共的、私人家的,加起来增长都快得令人眼晕(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记得有个朋友拼命推荐我换纯电,说车少了环保多好。我问他:你觉得现在充电快吗?用着方便不?他一皱眉,笑,就那几分钟的事,早就惯了。但其实我知道,他开车那会,特别是假期出行,充电点一拉满,还是挺折腾的。

我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数量持续增长,公共和私人充电枪比例不断提升,推动绿色出行步伐加快容易成为新出行方式的重要支撑-有驾

以为常,也不代表没漏洞。充电站的分布还是有偏差,有的城市充电桩密集得像菜市场,车多得疯狂;有的乡下偏远地方一根都没有。这你让我觉得,不管充电数字再好看,能真正解决用车的油不够的问题,还得看布局和体验。

同价位的车,区别也在这儿:就算是同样的续航里程,不同车型的快充能力差别挺大。一个能10分钟到80%,另一个可能得30分钟甚至更久。这种差距,实际用车中就像你点菜一样,菜单漂亮归漂亮,端上桌子才知道味道。技术上,快充的核心就在于电池的管理系统、冷却技术,还有充电设备的功率。生活中的比喻是一台冰箱,变压器一样的功率大,冷却更有效,电池耐用得也能多撑几年。

不过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一件事:很多快充车,实际体验还得看车辆的充电算法。有些车会在快充时自动降低电流,保养电池(这段先按下不表),这么一折腾,所谓快充,就变成快一半,慢一半。真的是技术水平的差异还是厂家的策略?我也不太清楚,反正实际感受不一。

我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数量持续增长,公共和私人充电枪比例不断提升,推动绿色出行步伐加快容易成为新出行方式的重要支撑-有驾

我还留意过,供应链也是个事。比如充电设备的芯片活络,核心零件能不能及时备货,一不小心就影响充电速度。比喻就像厨房,食材越新鲜,菜越好吃;芯片供不上,充电桩就等死。曾经有次修理工跟我吐槽:有的充电站的连接头,装配不到位,用个几百次就松了。别人说:车主都嫌麻烦,维修成本还得厂家出。

我挺好奇,充电桩的增长能不能跟得上车辆数量?虽然统计上说,国家铁路高速公路覆盖率几乎到98%,但实际体验,像我们这种普通用户,还是会遇到充到一半卡壳、找不到充电口这种问题。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给你讲个细节:我那天路过一个高速服务区,看到一排排充电站,灯光闪闪,感觉像个小夜市。细看,很多都是新装的,牌子还没有磨损。有人在旁边排队充电,一个司机车钥匙都没放下,边等边刷朋友圈。对比以前的传统油站,那叫一条龙,现在充到一半,总有人会叹气,这车也太耗时间。我为了节省时间,经常会算算:比如说,充满电大概50分左右,百公里耗电估算在15KWh左右(这只是样本少的估算,别当成铁律),那么每公里电费大概0.5元,用氧化锂电池的成本和老式油车比,倒也不算高。

我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数量持续增长,公共和私人充电枪比例不断提升,推动绿色出行步伐加快容易成为新出行方式的重要支撑-有驾

其实我挺嫌麻烦的,刚开始为了充电还挺琢磨:在家装充电桩,费钱还费心,有时候收费还贵。你遇到过这个问题吗?我觉得,现在的私人充电桩还算暖心,但体验确实不一。有的果断,充得快;有的却因为线头老松,要死要活。

有时候我想,充电桩越多,越标准,消费者是不是也会更放心?或者说真正的难题,还不是技术先进,反而是布局合理和维护到位的问题?你们说,充电基础设施除了涵盖面,还要深度服务吗?我感觉,如果没有良好的用户体验,再多的数字指标都只是空话。

我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数量持续增长,公共和私人充电枪比例不断提升,推动绿色出行步伐加快容易成为新出行方式的重要支撑-有驾

我不免自问:未来几年,充电速度会不会真得赶上油站那样快?还是,我们还得接受慢慢充,就像用餐中那样耐心等待?你有遇到过奇葩的充电体验吗?突然跳闸?或者,充到一半,手机显示充电中断?

我还想不通,充电慢的这点毛病,为什么总解决不了?技术上找到的方案还要验证一两年,供应链又变数多。是不是像我说的,市场边缘绝大部分还在摸索期,不确定性很大?我觉得充电的像怎么把堵点踩平,才是核心。

这场绿色出行的运动,不能只看数字,要看用户感受。放眼除了技术不断突破,用户体验的改善才是真正的硬道理。

我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数量持续增长,公共和私人充电枪比例不断提升,推动绿色出行步伐加快容易成为新出行方式的重要支撑-有驾

你觉得今年充电桩的普及率还能不能继续保持高速?或者,某天突然发现,路上永远找不到空闲的桩,就是我脑袋里突然冒出来的问题。也许,就像那次北京某高速路段的突发充电荒——我在想,当电动车成主流,谁能保证所有人都能随时充上,这个随时概念,真的可以实现吗?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