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进4S店,见到一辆展车,小伙销售满脸堆笑地问:要不要试试这台最新的L2辅助驾驶?现在都说能解放双手多厉害。我心里暗笑:真会忽悠,解放个锤子,还是得盯着点。
这个解放双手吧,真得打个问号。其实全世界都在推,标准没定之前,车厂基本上就是自己折腾。听说今年,市场上带组合辅助的车大概有62%(估算,样本少,但感觉偏真),明年可能会更高。数据显示,2025年前7个月,我国新车卖出续渐多了20%多,就是用辅助系统的车还挺受欢迎,尤其是那种L2级别。(这段先按下不表)
你试想,一边开车一边玩手机的人多不?我见过一个司机,用手机看导航,脑袋偏偏还在左转标志上晃悠,后座的人都吓得抓住扶手——其实那个系统提醒了几次,但司机没看。可靠性嘛,差距明显。不同品牌的辅助系统,像不同品牌手机,有的手机续航强,有的说话卡顿,还能互相兼容吗?其实不太可能。有研究说,不同厂的系统,在复杂场景下的稳定性差距估计达到20%左右(体感,估算),但我觉得实际体验多半差不多。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看着一张测试照片:夜间泥泞路上还在工作,那车的前雷达倒是挺给力的,反应比我想象中快。这里我想问一句,系统反应速度到底相当于人类反应快?还是比人慢?又或者只是别让人来重新操作了那点要求。人说的自动化在我心里总像个骗人的自动补妆——叫得漂亮,但用起来还得打理。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标准制定的这事,怎么能保证所有系统都达标?毕竟,我知道,很多零部件比如传感器,随厂家的技术成熟度和供应链采购渠道关系大。你看,传感器价格降了,性能也跟着提升了,但不是所有车都用最新的系统。供应链那点事简单说,像拼多多买东西,有的靠谱,有的就差点。这个标准刚推出,我感觉,行业里有点等证明的心思——像尽快把质量关过了,别等出点事故变成新闻。
我又想到自主研发那事,国产品牌逐渐走出来,反应速度、感应准确度都比去年提升了,心里多少松了点。可这不代表安全就到位了。验证系统的可靠性,还得实战多跑。有朋友说,他们试车时,用手指触摸传感器,系统会检测到失控吗?答案是不一定。有时候手上带手套,检测会变慢。这里我想问:手部脱离检测技术到底靠谱到什么程度?是不是关键时刻都能看得到,还是还是还是?(这段,先留个疑问)
讲到辅助智慧,其实我觉得呢,很多车就是把我们原本会做的事情,变成了提醒和提示,但真要让智驾能落地,可能还得再等等。就像电子手刹,刚出来那会儿,按着还得看说明书,现在都自动点亮了,感觉便利多了,但同时也有人说:我用得顺手,反而忘了怎么手动刹车。
有个细节我不太确定:那些危险提前预警的系统,能提前多久?秒?还是几百毫秒?很多时候,车子就像一个神经系统很牛的机器,但其实关键,还是得驾驶员保持警觉,否则,哪怕是最牛的系统,也会出错。我真觉得啊,整个行业,太迷在智的线条里,什么时候能明白——技术就是帮你一把,不应当变成替你买单的后备箱。
说到这,我还想个问题:未来会不会真有人敢一心靠系统开?我感觉,不止开车,整个人类的安全依赖系统,要是出了点差错,可就真的闯大祸了。你们觉得呢?我有个天马行空的想法:也许,到底还是人的责任最压得住一切。毕竟,要做到百分之百避免事故,要靠搜集到的场景匹配我们每天看到的现实生活。不然,盲信智驾,未必是幸事。
这又让我想起,安全防线在不断筑牢,像在你车上贴警示贴纸。但关键还是司机自己。前段时间,我跟个修理工聊天,他调侃说:你以为系统多厉害?我看,最主要还是用心看的那人。他的话让我暗暗点头。咱们这行,做得越多,越明白:冗余的系统再多,也比不过一个用心的司机。
讲点日常吧。有次车里,朋友说:你别总担心这些新技术,我宁愿稳一点,踏实点。我心想,这不就反映了多数人的心态吗?科技发展得越快,越容易觉得麻烦——尤其是对不喜欢折腾的,像我这种,惯了手动操作,突然遇到智能系统,反倒觉得懵得很。
到我想问一句:是不是未来我们更需要的是理解这些技术,而不是盲目追求全自动那套?这让我想到小时候买的那辆自行车,没有手刹,只有脚踩刹车,就很纯粹。现在想想,那是最简单的安全感。
(这段我打算后面再写,留个悬念,归根结底,安全还是人最系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