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承东的早期选择 华为汽车布局的隐秘伏笔
2014年深秋。余承东从戴姆勒董事唐仕凯和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手中接过钥匙。那一刻,他不仅是华为终端CEO,更成为腾势首批车主。这个身份,远比想象中重要。
当时电动车还是新鲜事物。充电设施极不完善。续航焦虑普遍存在。但这位以“挑剔”著称的科技领袖,选择了腾势400。这款由比亚迪与奔驰共同打造的车型,代表着豪华与新能源的早期融合。
这并非偶然。
回溯时间轴会发现蛛丝马迹。2009年,华为启动车载模块研发。2013年,正式成立车联网业务部。而在余承东提车的那年,华为内部已明确“不造车,只做增量部件供应商”的战略定位。
什么是增量部件?华为内部有个形象说法:除了底盘、四个轮子、外壳和座椅,其他都要做。这个定位,精准而克制。
余承东的亲身体验,成为华为洞察汽车行业的触角。他曾在微博写道:“为绿色环保尽一份力,从我做起。”简单话语背后,是科技企业高管对产业变革的敏锐感知。
一线体验塑造战略眼光。驾驶腾势的日子里,他切身感受着早期电动车的痛点与可能。充电便利性、续航真实性、智能交互需求……这些体验最终沉淀为华为汽车业务的底层逻辑。
2014年至今,十年转瞬即逝。华为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已覆盖五个核心领域: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和智能车云。而这一切,在当年的那把钥匙交接时,就已埋下伏笔。
企业战略从来不是凭空产生。它源于对技术的积累,对市场的洞察,更源于决策者亲身站在浪潮之巅的切身体验。余承东的腾势,不只是代步工具。它是观察行业的窗口,是验证技术的平台,更是连接未来的桥梁。
如今再看华为汽车业务布局,那些早在2009年就开始的技术储备,那些在2014年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的认知,最终汇聚成今天完整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体系。
战略眼光的价值,不仅在于看见未来,更在于提前行动。当行业还在争论方向时,有人已经上路。带着对技术的敬畏,对市场的尊重。这或许就是华为汽车业务给我们最深的启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