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每次一到节假日,高速服务区就不是服务区,它直接进化成一个大型行为艺术现场,主题叫《电车主的渡劫实录》。一群焦虑的中产,开着他们心爱的、代表着未来和科技的电动爹,齐刷刷地在几根充电桩面前罚站,表情庄严肃穆,像是在等待戈多,又像是在参加自己的葬礼。
你看那些所谓的攻略,什么“提前规划”、“浅充浅放”,听起来特别科学,特别有道理,是是是,道理我都懂,但现实就是一坨屎。提前规划?你规划得再好,能算到前面那辆车要从20%充到100%吗?你能算到那个充电桩下一秒就“通讯异常”吗?修仙小说里,主角渡劫好歹还有个具体的雷呢,你知道什么时候劈下来。现实里,你面对的是薛定谔的充电桩,在你插上枪之前,你永远不知道它是好的还是坏的。
至于“浅充浅放”,充到80%就走,更是典中典的“何不食肉糜”。这套理论的发明者,一看就没在假期开过长途。对于我们这种缺乏安全感的中年人来说,手机电量低于90%都会心慌,你让我车子只充到80%就去闯荡未知的远方?开什么玩笑。这不是电量,这是命。我们需要的不是效率,是那种把油箱加到溢出来、把粮仓塞满过冬的踏实感。所以别跟我扯什么80%,干到99%才是对生命的尊重,哪怕最后10%要充半小时。前面排队的人,显然都是我这种“生命至上主义者”,大家心照不宣。
所以这些花里胡哨的“术”都没有用,真正唯一的解法,是掀桌子。是什么?是“下高速”。
你必须明白,当下的高速充电网络,在节假日这个极限压力测试下,已经不是一个服务系统了,它是一个社会学实验的培养皿。车企们天天吹他们的千里续航、800V超快充,发布会上PPT做得风生水起,什么“充电5分钟,续航200公里”,三体人看了都气活了。但一到现实里,在服务区这个修罗场,所有的技术都得给物理定律和人性跪下。只要队伍够长,你的保时捷和我的五菱宏光mini,在焦虑面前众生平等。
所以,当你在服务区看到超过三辆车在排队的时候,不要犹豫,不要思考,立刻马上,打开导航,寻找最近的高速出口,一脚油门(或者说一脚电门)冲出去。这是一种降维打击。
因为高速服务区本质上是一个信息孤岛,所有人都被困在“只能在这里充”的思维定式里。但你只要跳出去,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外面的县城、市区,充电桩就像便利店一样,虽然可能没那么先进,但它多啊。而且最关键的,没人跟你抢。你在服务区排的不是充电桩,是许愿池,赌下一个走的人是不是你。而下了高速,你面对的是一片广阔的蓝海,每一个充电桩都在向你招手。
我去年就是这么干的,顺便在县城吃了碗巨难吃的面,但心情是舒畅的,这就很神奇。充电的半小时,我甚至可以找个小店按摩一下我因久坐而僵硬的腰。而在服务区排队的兄弟们,他们收获的只有不断刷新的手机屏幕和更加浓郁的二手烟。
这背后其实是一个特别朴素的竞争法则。当一条路堵死的时候,最好的方法不是在原地按喇叭,而是换条路走。如果说之前大家还在卷续航、卷快充,是在一个餐厅里比谁的菜做得好吃。那么“下高速充电”这个行为,就是直接放弃了这家米其林,跑去隔壁吃了顿沙县小吃。虽然逼格低了点,但它管饱啊,它不折腾人啊。同行看了也得傻,说好的高端对决,你怎么直接掀桌子不玩了?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但你肯定懂了我的意思。对,就是那种掀桌子的感觉。
当然,下了高速你也可能会发现,县城里唯一的那个快充桩,被一辆本地老头乐给占了,那你也没脾气。但你要知道,自动驾驶的终极难题不是识别红绿灯,而是识别这种不讲武德的老头乐。同样的,我们电车出行的终极考验,也不是电池技术,而是你敢不敢在关键时刻,放弃所谓的“最优路线”,选择那个看起来最笨、最野的路子。
所以,别信那些攻略了,它们都是纸上谈兵。唯一的真理就是:高速上,相信导航,更要相信自己。排队?排个屁的队!时间是自己的!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当你潇洒地驶出高速出口,把身后那条长长的队伍和所有人的焦虑都甩在后面时,你会悟的。那一刻,你不是在充电,你是在修仙,是在渡自己的劫。成了。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