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前下大雨,总让人觉得有点兆头。果不其然,在华东最大的梅村服务区,一场大型行为艺术正在上演。
主角不是什么明星,是30台叫“源力侠”的移动充电车,背后站着的是中国能建。官方的说法是“能建力量·时代担当”,是“能源哨兵”,是保障国庆绿色出行。但在我这种中年人看来,这翻译过来就是一句话:不装了,摊牌了,高速充电这事儿,固定桩搞不定,得上“外卖”了。
这事儿魔幻在哪?魔幻在它戳破了一个窗户纸。过去我们聊新能源,总是一副岁月静好的样子,聊续航、聊智能座舱、聊自动驾驶,好像明天大家就能在车里唱着歌,吃着火锅,从北京瞬移到三亚。但一到节假日,所有车主都被打回原形,集体参加一场名为“高速充电大逃杀”的修仙历练。每个服务区的充电桩,都成了天山雪莲,百年一遇,抢到就是渡劫成功。
在这种背景下,你再看雨中整齐列队的“源力侠”,是不是就有了别样的风味?它不是什么高科技的降维打击,它就是最原始、最不讲理的“大力出奇迹”。就像你打游戏,对面法师各种走位放风筝,你这边直接掏出一个血包一万的狂战士,冲上去一刀999,就问你怕不怕?道理都是虚的,把电直接送到你脸上,才是真的。
所以,中国能建这次不是在“搞技术”,而是在“悟道”。他们悟了,彻底悟了。他们终于明白,解决充电桩不够的最好办法,不是去建更多的充电桩。因为建充电桩要协调电网、要土地审批、要漫长的施工周期,等建好了,黄花菜都凉了。最好的手段是直接把餐厅爆了,自己开着餐车到食客嘴边喂饭。
如果说以前的充电桩企业是在做餐饮,讲究个翻台率和选址。那中国能建这帮“源力侠”,就是一群武装到牙齿的滴滴代驾,只不过他们代驾的不是人,是电。你趴窝了,一个电话,一个浑身肌肉的“电车华莱士”就开到你面前,啪一下,插上管子,开始给你“回血”。这是一种典型的掀桌子式竞争,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我不管你什么布局、什么生态,我就是要在你最需要的地方,用最野蛮的方式,把钱挣了。
写到这里,我突然发现,把央企比作送外卖的,好像有点损,但你仔细想想,是不是又特别贴切?这是一种商业模式的返璞归真。
讲真,我一想到节假日开车上高速,就感觉像是被塞进一个巨大的、缓慢移动的铁皮罐头里,旁边的哥们还在放抖音神曲。这时候,手机电量焦虑都算个屁,真正的恐惧是车机屏幕上那个红色的电池图标。那一刻,你开的不是特斯拉,不是蔚来,你开的是一堆随时可能变成废铁的移动路障。你的所有智能科技,都成了笑话。
而“源力侠”的出现,就是对所有“技术崇拜”的终极嘲讽。什么V2G、什么智能电网、什么超快充,在“堵在高速上两天两夜没电”这个最混乱、最不讲理的现实场景面前,都显得那么苍白。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同理,充电技术的关键,不在实验室,而在国庆的梅村服务区。能解决问题的技术,才是好技术。管你黑猫白猫,能让我开着空调继续刷抖音的,就是好猫。
这种简单粗暴的逻辑,其实和很多品牌的“玄学”是相通的。为什么有人愿意加价买奔驰?因为那个三叉星徽,在特定场合就是个任意门,能帮你解决很多问题。为什么特斯拉车主能忍受那个反人类的做工?因为在他们心中,特斯拉代表的不是车,是一种信仰,一种“我懂,而你们不懂”的优越感。
中国能建这次就有点这个意思,他们不跟你讲什么能源互联网的宏大叙事,他们就是给你一个最实际的保障。在大家集体“没电恐慌”的时候,它像个雷电法王一样降临,告诉你:别怕,有我。这种安全感,有时候比几百个技术名词都管用。这玩意儿真的能解决问题吗?我X,谁知道呢!但有总比没有强!
所以,你看,央企一“颠”起来,确实没别人什么事儿了。他们不做则已,一做就是“闪电战”。不跟你玩虚的,直接用资源和执行力,在你最痛的点上,给你来个“满汉全席”。这是一种降维打击,用国家队的体格,去做雇佣兵的活儿,同行看了也得傻。
说到底,所有关于新能源的讨论,最终都要回归到人性的根本需求:安全感和确定性。什么双碳战略,什么能源革命,对一个被困在高速上、手机只剩2%电的普通人来说,都太遥远了。他唯一想要的,就是一个能让他继续前行的“血包”。所以说,解决技术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要用技术,直接用钱和人堆出个大力出奇迹。简单,粗暴,有效。你服不服?“源力侠”的存在,就是这个道理最生动的注脚。它不优雅,甚至有点蠢,但能过,就是能过。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