憋了好久的大招,终于要放了,东营换车的朋友们,别盯着钱包,汽车以旧换新补贴预计11月14号正式推出,省下的每一分钱都是真金白银
昨天中午,我跟老李在小区门口买早点,他一边喝着豆浆,一边闲聊:你听说没,那补贴快来了,要真搞起来,咱们这车都得考虑换了。我心里一惊,这消息传得有点快,但也正常,毕竟这事关系到出门的面子和钱包。
我心里琢磨,去年我那辆哈弗H6,开了差不多九年,平时除了磨合期的颠簸,油耗还可以,油箱装满大概花六七百,也就每天上下班跑跑。年头查个环保检测,心里就发毛。我还没打算换新的,但邻居那个老王,他那辆卡罗拉也快十年,换了辆新能源车,道路上看到他总是笑呵呵的。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估算了一下,按官方公布的补贴比例,有可能能补个一到两万。别小看这数字,折算下来,差不多能抵掉一部分车款。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国补和地方补贴叠加,带着算,估算起码能帮人省个两三千,甚至四五千都不一定。这其实不算太多,毕竟车价一辆20万左右的话,两三千差不了多少,但动了心肠,却是真的。
你们知道,咱北方的采购链条就像是一条庞大的流水线,供应商、总装、分销,各环节紧紧缠在一起。几年前,我陪朋友去工厂,他说:你别看我这堆零件摆得整整齐齐,其实每个环节都像在打仗。有些零件,像重庆的螺母,提前一年订,才能压价,厂家辛苦不说,库存压力也大。对汽车研发来说,研发团队也是个惊心动魄的战场,新的动力总成、电池技术,各种小变革藏在里头。
说起研发,我就联想到,我那朋友是个零部件供应商,过去他们最怕的,是突然涨价。上次疫情前,他们的铁粉价格翻了两倍,臻于不堪。后来,厂家都纷纷终止合作,转头找其他供应商,直到供应链稳定了,他们才敢扩大规模。宏观来说,供应链博弈到后头,一车的成本都在暗流中攀升。
别以为我在扯这些,不是无中生有。你知道,靠日常观察我发现,那些开新车的朋友,有的省油,甚至还能在二手市场卖个好价。比去年相合车款的涨幅(不确定样本少,估算20%左右),他们几乎都赚了点面子。但转一转,二手车市场其实也很门槛,不是谁说卖就高价,有的车才开三年,折价率就接近40%,心里都苦。
对比一下同价位的车,比如说吉利远景和比亚迪秦那一类,同价里差别还挺明显。吉利的话,做工扎实,用料讲究,但动力和驾驶感受,可能没比亚迪那么有劲。而比亚迪新能源,油耗零,动力充沛,但价格稍微贵点。实际操控感受,还是得自己试驾去感受,那一刹那的感觉,有时比什么都重要。
说到客户心理,很多朋友都格外看重面子——开新车,像是换了一身新衣裳。但我发现,真正懂车的人更在意,车的用料、经济性,或者后续保养的成本。我的朋友钢哥,搞维修的,他常说:大部分新车,保养费一年得花个一两千,光换空滤、机油这点事,就得半年到一年倒腾一次。你说,这是不是个隐性成本?尤其是比亚迪、特斯拉,虽然技术先进,但零件贵,修起来不见得比国产传统车便宜。
这其实让我想起我那次带老婆去看车,朋友(修理工)一句新车你别太指望保养便宜,让我们觉得挺现实:要么就是贵,要么就巧了。谁都不想,买个新车,还要倒腾修理。这点,我自我更正一下,不是所有新车都贵,像某些小品牌,保养可能更友善,但那些品牌你也知道,牌子不那么响。
(这段先按下不表……)
换车这事儿,还是得看用车需求。我说的这些,都因人而异。有人喜欢技术感,喜欢闪亮的外观;有人只想稳妥用,省心省钱。有人在乎品牌价值,靠谱吗;有人在意保值率,估算一下一年折价多少。日常观察,半年一次的二手车市场,折价率浮动3-5%,我觉得挺合理,比如说一辆十万块的车,估算一年后,可能还剩九万左右。
说真格的,要我买车,最怕的还是盲目跟风。记得去年有个客户,盲目听信某公众号,差点买了个高端的国产车,结果用了一年,车子后续故障不断,修起来花费比想象多了好几倍。买车这个事儿,从根本上说,就是在心理和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补贴的事儿一到,大家就开始比价,一血嗓子冒烟,也不是坏事。
再问一句:你是不是也在琢磨,买车最看重的,是省钱还是面子?我自己是觉得,能用几年不头疼的车,才算真值。省几个补贴,换块面子牌好像没那么划算。反正,等11月那天消息一出,就看我怎么用心挑车了。
(等等,压力突然大了点。换新车还得考虑后续买保险、保养、维修,摸不着头脑的。你们是不是有过类似的烦恼?)
因为我知道,年底换车,除了补贴,还是一种生活态度。毕竟在这个快消费的时代,车子也变成心情的载体。总得有人告诉我,下一辆车,是智能多一点,还是用得顺手。或者……下一次我要买个啥新潮货,因为岁数大了,早都盯上那款……(这段先不多说)。
有一点可以确定,补贴来了,动力也蛮大。到底会对市场造成什么样的变化?不好说,但我敢打包票,各大厂商肯定会迎面而上,争夺那点市场份额。毕竟,这点补贴,虽然不算太多,但够让人心里有点底。
留个问号——你觉得,补贴放开后,是否会让你买车更安心些?还是心里还得打个问号?
反正我看,车这玩意,还是得自己用过才知道。
【End】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