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福建这条G7013高速的南平段,刚定了新收费标准。客车和货车的费率分开了,客车小型车按0.60元/公里收,货车是0.45元/公里,挺有意思的——差异化收费,官方说法是要更合理些。
其实这事儿关键看谁跑这段路。小王是福建本地的物流司机,上个礼拜还跟我抱怨,他说,以前走这条路费率混着算,有时候心里没谱,客户报价也得留点余地。现在至少知道了,按车种算,能稍微计划下成本。这话我觉得挺实在的,毕竟物流行业这点对成本控制敏感的很。这一段高速也不是新开的,跟上下游高速接口多但费率不统一,之前司机们还得带点路桥费心理阴影。
不过说实话,0.60元/公里听起来不便宜。我稍微脑补了下,如果一辆小客车从沙县开到南平,假设路程70公里左右,单程费用就得42块钱。这比起我平时市区内打车还贵多了——高速的维护和运营成本说到底也是挺高的。顺便问下,按你们经验,这价格你愿意多掏吗?
说实话,我刚开始看到这个收费标准,心里还纳闷,0.45元/公里的货车费率,和客车差了整整0.15元,比例明显。这让我想起我之前采访一家做重卡配件的供应商时,他们说货车运营利润本来就不高,燃油费用和维护成本已经压得喘不过气了。换句话说,给货车一点优惠,可能是省房里考虑的平衡点。
又扯远了,那这收费背后供应链的博弈咋解释?你可以想象研发出新车的过程像盖房子,从基础设计、零部件采购、到整车试验,每一步都得精准计算,成本一个环节拖延就全盘乱套。高速收费也是,政府得根据这条路的资金回收计划,结合地方财政需求和交通量预估(我估算过,日均过车可能在2万左右,样本少别拍我),才能定个费率。要是费用定得太高,货车司机绕路搁这儿,不划算;拿捏不准,财政就少了收入。
记得去年修理厂的师傅跟我提过,高速费涨,车保养得更频繁,尤其是跑长途的卡车,刹车片磨损快了,油耗也上涨了。这无形中又加了物流和运输成本,形成连锁反应。我用这个角度看,收费标准其实牵系的不光是通行本身,还有相关服务和后端市场。
说到差异化收费,很多人会想到北京上海那些一线城市,以为只有特大城市才玩得转这种精细政策。其实不然,福建做这事儿有点像给高速穿衣服——根据车种体量风格来分,不同运营方费率不一样的情况常见,只是数据公开后才引发咱们这么多关注。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当时翻了下笔记,发现市面上同价位SUV和MPV,在实际用车体验和保养费用上的差距,跟这高速分价有点异曲同工。例如一辆20万出头的紧凑型SUV,百公里综合油耗6.5升,保养周期在每7500公里;同价MPV油耗7.8升,保养周期相似,但轮胎、刹车耗材用得更猛点。换句话说,车辆运营成本跟收费策略,都是多方面因素妥协后的结果。
这里说点主观感受:我觉得这种明晰的费率对车主其实是好事,省得跟账本较劲,运输物流企业能更科学来规划车队开销。虽说数字看上去不友好,但与其走高速黑箱收费,不如清楚明白地告诉大家多少钱,不是吗?不过也别冲动,我还没把整个G7013的上下游路段费用加总算一遍,怕计算复杂出错,稍后再深挖吧。
对了,提一句,最近朋友的车商说,他们卖车时客户最关心的还是后续维护和用车成本,跑高速费率高了,买车时心理价格敏感度也会变,尤其是底盘扎实、油耗低的车型更受欢迎。一个有趣的细节是,部分车企会根据各地高速收费标准微调其销售政策,比如送点免费高速券或者服务包,算是绑路策略。
你怎么看福建这类差异化高速收费?感觉是政策进步,还是又一笔车主隐形负担?这数字背后的供应链、研发折腾,跟我们卖车、买车、跑高弹道高速的脚步怎么对上?暂时没答案,留给你们想想。
顺便问个题外话,加油站老板跟我说,车主抱怨高速费贵,结果加油量反倒没减少多少,你觉得他们算的是单次成本,还是综合总成本?我试着算了下,以0.60元/公里高速费,假设去年平均6.5元/升,一辆油耗7L/百公里的车子跑70公里,高速费42元,油费约为30元,合计72元。是不是感觉高速费占比更大点?不过实际生活中油耗受堵车影响,远比纯数学算的复杂。
就先聊这些,有点乱。下回再梳理下整条路的运输流,看看这新规实际影响能不能量化出来。你们的身边,有司机朋友说这新收费怎么样吗?挺期待听听你们的故事,毕竟车跟人一样,都是生活细节的小缩影。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