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车企被中国电动车逼得难受了。刚跟深圳一家汽车供应链中小厂的老王聊,他干了十多年,笑着说:你别看丰田多牛,比起比亚迪动个新车,咱这儿至少得等六七年,那研发速度,差好几条街。我当时差点儿没笑出声,这确实扎心——日企平均6-7年研发一个新车型,中国车企最快18个月就能干成(虽然这18个月听起来快得让人怀疑质量,但起码它是在持续迭代中成长)。这是不是就说明什么问题?开发那么快,产品不见得全完美,但市场反应速度快,能快速调整,直接打击了日本车的节奏。
说到研发,我得补个充。前面听起来一棒子打死日本车企,有点大,一刀切太激烈。日系车的质量和耐用性依旧是行业标杆,豪华感和工艺细节也还在,那些是积累了几十年的技术沉淀和供应链关系。这不抵消中国车企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步伐上的狂奔,光靠传统优势已撑不起市场涨幅。研发速度放慢,直接导向了市场反应慢、产品跟进慢,这对现在电动车直播带货式的更新节奏而言,明显是劣势。
老李,一位东南亚汽车市场的报告顾问上周跟我电话时说:你知道吗,日本车企在东南亚的市场份额,用他的话说‘昔日独霸’正逐渐被中国电动车蚕食,2021年他们占73%,现在只剩62%左右了。这数字我后来翻了下资料,确认了不是我听错。东南亚消费者开始买中国品牌了,原因除了价格优势,还有电动车的政策驱动和本地化生产。同样价位的日本车,操控感和油耗控制没啥优势了,而中国车智能配置拉满,这档差价,很多年轻用户难以拒绝。
说到智能,这块是日本车企的短板。上个月我去东京车展,无意撞见一位前丰田软件部门的工程师小林,说日本车的程序员多是传统开发背景,混合动力技术确实牛、但软件和自动驾驶技术推进明显滞后,进步慢,焦虑感让人头大,他说,我们不能像特斯拉那样一边上线新功能一边收集数据,更新速度不够,用户体验被逐渐拉开。我听完心里一沉,才突然想通,这种软件上的差距,未来可能比机械上的差距更致命。
趁跑题顺便说说我上次与东北某电池厂技术总监的闲聊,他自曝单位已经在潜心研究钠电池和固态电池,认为这两种电池中的任何一种有突破,混动和插电增程技术会被迫洗白。日本手里的混合动力短期内还是抗住了市场,但长期来说是苟延残喘。这次电池新技术,可能让电动车续航和安全性都迎来飞跃,彻底改变市场格局。至于时间点,我问他,他说不确定,估算3-5年见真章,他的表情透漏出既期待又小心翼翼。
回头看看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2019年北京街头的车还是一片日本车海,丰田、本田、日产能见度极高,国产车还比较零星。这种景象正在改变——深圳地铁里坐的多是比亚迪和蔚来,年轻人多么精致的智能中控,听直播、玩游戏无压力。日本车尚且如此占优,中国车在路面上普及率能这么快,难道光靠嘴炮就能扳回一城?明显不。技术、供应链整合能力、市场适应能力都很重要。你觉得,未来几年中国车市是不是会鼎革换新?
细说供应链,其实也是个有趣事。我用做饭打比方:日本车企的供应链像是个大锅炖,配料精细、火候控制稳定,但换菜慢;中国车企更像快炒,原料可能没那么讲究,但快速翻炒能不断推出新菜式。你要大规模稳定供给,就要大锅慢炖;你要抢市场红利,抢先试菜式,快炒更灵活。为什么这点很重要?因为电动车市场看的是花样多样,消费者追新鲜的速度远比耐用性来的更强烈。日本车在这点上被时代给按下暂停键了。
还有个值得关注的细节:丰田虽然利润高、现金多,但市值只有特斯拉的四分之一多点。股市怎么说?投资者显然更看好创新速度和未来成长空间,这在日本车企上的反映就是打了个问号。康太(高盛分析师)也提了个担心——软件和自动驾驶进展慢是风险,但不是短期直接威胁。这话听着像是在为日本车企留面子,但我隐约觉得,等软件革命完全展开时,那可能是个隐形火山了。
说说行业整合吧,几个月前本田和日产合并谈判失败,像家门口的新闻,让日本这帮兄弟们的紧张感更强了。马修·法恩说,日本厂商太多规模不够,没法跟比亚迪这样的大厂比。规模优势带来的是供应链整合和成本弹性,也意味着更快的新车开发节奏。整合失败,也就意味着现在的割裂战场可能徒增疲劳感。我倒觉得,有时候企业整合谈判不成,可能也是因为不同的自我绑架:谁都不想先低头。
对了,你有没有觉得,混合动力真是有点冗余了?它永远都只能是过渡品,2024年的电池技术走得快几个台阶,插电、固态、钠电的进步只要其中一种成功,混动和增程技术估计就得赶紧转型了。毕竟谁愿意为一台连纯电优势都没完全展现的车买单呢?我自己就是挺怀疑那些还在大力推混动的日本品牌策略的。
谁会摘下日本汽车皇冠上的明珠?比亚迪?蔚来?还是等着其他中国新能源车企跑出来?我一直坚信,中国人研发能力绝对是世界顶尖。在历史大势面前,日本当年抢先打垮中国制造业,现在我们的反击也势不可挡。车市风向到底什么时候变成真正的席卷潮?供应链还能经受几波新技术冲击?丰田的那笔现金储备是否真能撑起转型重担?这些问题,我想和你一起继续琢磨。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