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MG4销售乱象,陈萃下令彻查!网友:还有人顶风作案

全新MG4上市39分钟大定破万,预售订单超3万——这数据一出,整个新能源A级两厢车市场都抖了三抖。作为上汽MG新能源转型的“里程碑”,全新MG4确实拿出了8.99万起的诚意价,性能版飙到350马力,后驱+500km续航也够硬。但就在大家以为“年轻人的第一台钢炮”终于要实现时,终端乱收费的“老毛病”却冒了头:上牌费500到1000不等,金融服务费直接开到2000,甚至还有出库费? 我身边好几个打算下定的朋友都被劝退了:“不是说好性价比?怎么落地价又多了三四千?”更魔幻的是,同在广东,有人被收1500服务费,有人却被告知“不收,但得自己上牌”。这到底是服务,还是“割韭菜”?

一、陈萃出手:一封内部信,能否刹住乱收费的车?

8月30日,也就是全新MG4上市第二天,新任MG品牌总经理陈萃给全国经销商发了一封《致全体MG品牌经销商伙伴的一封信》。信里不绕弯子,直接点出问题:“个别经销商行为导致用户对服务费收取不透明、不一致产生误解”,并强调“违背了MG品牌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

这话说得够重。更关键的是,陈萃给出了具体措施:

统一应对:要求经销商24小时内制定合理合规的销售策略;

全面监督:总部将设立督查小组,定期巡查门店。

这操作,像不像给一群“自由惯了”的销售团队突然套上了紧箍咒?要知道,过去很多品牌对经销商都是“放养”模式,只要销量达标,乱收费、强制装潢这些“潜规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陈萃这一招,明显是要把“用户体验”从口号变成铁律。

可问题来了:政策是总部的,钱是销售的。一位消费者直言:“这些服务费最后进的还是销售的口袋。” 据透露,天津有门店经理在工作群明确要求“上牌费1000,不允许减钱;免息贷款服务费2000”,还强调“三家店已统一价格”。这说明什么?说明乱收费不是个别行为,而是有组织、有“标准”的集体操作。

所以,陈萃的“严查”能不能落地,还得看督查小组的执行力。毕竟,消费者要的不是“可以谈”的弹性,而是“明码标价”的透明。

二、设计细节:这台“平民钢炮”,真懂年轻人?

抛开收费争议,咱们回到车本身。我前段时间试驾了全新MG4,说实话,这台车的设计理念,是真有点“反内卷”的意思。

先说外观。很多人说它像Model 3,但细看你会发现,MG4的线条更“躁”。前脸的X型元素、溜背的Fastback造型、后轮拱的宽体设计,都在传递一个信号:我不是温柔代步车,我是来飙的。风阻系数做到0.258 Cd,这在同级里算是顶尖水平了。低风阻不只是省电,更意味着高速稳定性更好——过弯时车头更“贴地”,不会发飘。

坐进车内,最打动我的是方向盘的手感和座椅的包裹性。三幅式平底方向盘握感扎实,皮质细腻,转向回馈有韧劲,不是那种轻飘飘的“电动味”。座椅虽然用的是织物+皮混搭,但侧向支撑到位,激烈驾驶时身体不会左右晃。我试驾时特意找了段山路,连续过弯后,车尾的跟随性很好,后驱+50:50前后配重的调校功不可没。

动力方面,性能版350马力、435牛·米,零百加速5.3秒。什么概念?比高尔夫GTI还猛。但MG4的调校更“城市友好”——低速电门响应线性,不会一踩就窜。中后段加速也够力,80km/h再提速依然有推背感。电池用的是51.1kWh和64kWh两种规格,CLTC续航分别是425km和520km。虽然不是“续航怪兽”,但日常通勤+偶尔跑高速完全够用。

智能化上,L2级辅助驾驶是标配,包括ACC自适应巡航、AEB自动刹车、车道保持等。我在高架上试了ACC,跟车逻辑清晰,前车减速它缓刹,前车起步它平顺跟上,不像某些新势力那样“一顿一顿”的。车机用的是斑马智行系统,UI简洁,语音识别反应快,但应用生态略显单薄,暂时没法装抖音、B站这类娱乐APP。

三、用户真实反馈:有人被“教育”,有人还在被“收割”

全新MG4销售乱象,陈萃下令彻查!网友:还有人顶风作案-有驾

“MG4销售被教育了哈哈哈”——这是广东一位车主的原话。他说,之前微信上销售还暗示要加服务费才能快提车,结果到店后态度180度大转弯,流程顺利得像“走亲戚”。

这种前后反差,恰恰说明:销售的态度,取决于总部的管控力度。

但也有车友在9月1日反馈:“刚问销售,还是要收2000服务费。” 甚至有400客服回应消费者:“厂家没收,是经销商收的,你们自己沟通。” 这话听着耳熟不?“我们是合作关系”——这不就是把矛盾甩给消费者吗?

更离谱的是,有消费者发现,同样的金融服务费,在深圳说是“全省统一1500”,在天津却是“三家店统一2000”。这哪是统一?这是“割韭菜”的区域定价策略啊。

我问过一位业内人士,他说:“金融服务费本质是销售的提成来源之一。厂家给的返点不够,他们就得靠这些‘附加费’补。” 所以,要根治乱收费,光靠“督查”不够,还得重构经销商的盈利模式。

四、横向对比:MG4 vs 比亚迪海豹DM-i vs 小米SU7

我们拿三款车来比比:

项目 全新MG4(性能版) 比亚迪海豹DM-i(1.5L混动) 小米SU7(标准版)

价格(万) 8.99起(电) 14.98起(混动) 21.59起(电)

驱动形式 后驱 前驱 后驱

零百加速 5.3s 7.9s 5.28s

续航(CLTC) 520km 纯电121km,综合1300km 700km

风阻系数 0.258 0.235 0.195

L2辅助驾驶 标配 标配 标配

MG4的优势在哪?

价格杀手:8.99万起的后驱纯电钢炮,目前市场独一份;

全新MG4销售乱象,陈萃下令彻查!网友:还有人顶风作案-有驾

驾驶乐趣:后驱+50:50配重,操控基因强于前驱车;

设计个性:比海豹更运动,比小米更亲民。

短板也很明显:

品牌力弱于比亚迪,智能化不如小米;

续航和补能体系,暂时没法和一线新势力比。

五、未来展望:MG4能成爆款吗?关键在“人”

全新MG4能不能走量,不只看产品力,更看陈萃能不能管住经销商的“手”。

要知道,名爵2024年国内销量才7.74万辆,2025年前5个月完成目标的23.7%。压力山大。而MG4肩负着“品牌翻身”的重任。如果因为乱收费把3万预售订单搞黄了,那不仅是销量的失败,更是品牌形象的崩塌。

陈萃履新才3个月,前有周钘半年被换的前车之鉴。这一仗,他输不起。

从消费者角度,我只想说:我们愿意为好产品买单,但绝不为“套路”买单。上牌、贷款本就是经销商的基础服务,打包成“服务费”强行收取,和强买强卖有何区别?

互动时间

各位车友,你们去店里看MG4时,被收服务费了吗?

是选择“交钱省事”,还是“自己上牌”?

你觉得厂家该不该把所有费用打包进指导价,真正做到“一口价”?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真实经历。我会挑选3位朋友,送出MG4限量车模一个。

全新MG4销售乱象,陈萃下令彻查!网友:还有人顶风作案-有驾

记住:买车是大事,理性消费,别让“潜规则”偷走你的预算。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