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观无法当饭吃,安全才是真正的硬指标。
9月下旬,工信部发布了一份《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的征求意见稿,这无异于为那些追求浮夸设计的汽车制造商敲响了警钟——全隐藏式车外门把手将被明确禁止。
巧合的是,前不久特斯拉的设计总监也表示,将重新设计车门把手系统,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乘客能够更直观地操作开门。
这一系列动态昭示着,困扰众多新能源车主多年的隐藏式门把手问题,终于迎来了转机。
曾几何时,隐藏式门把手被车企大肆吹捧,附上各种华丽标签,被宣称为“航空动力学之巅”,既提升美感,又有助于降低风阻,堪称美学与技术的完美结合。
然而,实际使用却远非宣传那般美好。
在寒冷的北方冬季,隐藏式门把手常因冻结无法弹出,车主不得不用热水浇开。而更为致命的潜在风险在于,一旦发生碰撞事故,电子系统失效,车门可能因此无法开启,从而影响紧急救援。
有位Model Y车主曾无奈吐槽,去年冬天,他的车在楼下停了一晚,早晨门把手被冻住,硬是耽误了半小时才赶到公司。最终,他不得不在家中鞋柜里备上一只装满热水的小喷壶,以防类似情况再度发生。
如今,不局限于特斯拉,多家汽车厂商也开始针对这一问题做出改变。
像问界M8就采用了半隐藏式把手,配备了物理解锁装置,即便全车断电,车主也能通过机械结构轻松开门。宝骏云海更是放弃了隐藏式设计,直接配置传统外露式把手,并在宣传中明确表示这是“回归初心”之作。
然而,隐藏式门把手话题未平息,新能源车的另一个争议焦点——全景天幕,又掀起了新的波澜。
10月7日,特斯拉推出了全新平价版本(俗称“丐版”)的Model Y和Model 3,却意外取消了全景天幕的配置。出乎意料的是,这一调整非但没引发太多批评,反而获得了不少消费者点赞,直言这是“明智之举”。
全景天幕看似浪漫,宣传语里满是“仰望星空”“空间开阔”的诗意,但现实却令人头疼。车顶容易积满灰尘与鸟粪,夏天阳光直射下,车顶温度能飙升至五十多度,让驾乘者“头顶如被炙烤”。
例如,一位北京的蔚来ES6车主每到夏天都不得不在全景天幕内侧加贴铝箔棉以阻挡烈日,但每逢换季又需小心翼翼将其撕下,颇有种收换季衣物般的“仪式感”。此外,还有不少特斯拉车主不得不掏腰包,在官网购买遮阳帘来“亡羊补牢”。
那么,为何新能源车对隐藏门把手和全景天幕这类“高大上”设计如此执着?其实,背后的逻辑不仅关乎噱头营销,更涉及实际成本的考量。
新能源车底部需要容纳电池,因此车内垂直空间受限,而全景天幕相比传统金属车顶更薄,这无疑为车内提供了宝贵的头部空间。同时,它的生产成本也更为低廉——传统天窗成本高达三四千,而全景天幕只需一两千即可。
隐藏门把手也是同理。这样的设计虽然被包装为“未来感”的象征,但忽略了最基础的实用性和安全性。
让人庆幸的是,工信部的新规对此画出了底线:未来,所有车辆外门把手都必须留出不少于30立方厘米的空间,为手指提供足够的操作余地,以确保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拉开车门。
事实上,传统车企早已在美观与实用之间找到平衡,从未为了追求外在“创新”而牺牲用户体验。比如,保时捷911的经典门把手既低风阻又能快开;再如,1954年奔驰300SL的鸥翼车门,不仅设计感十足,同时巧妙地解决了当时的工程难题。
相比之下,前些年的新能源车企仿佛在“炫技”的歧路上越走越远。从过度追求隐藏设计到全面取消物理按键,一味走极端,反倒让驾驶者操作变得更加复杂,甚至增加了潜在风险。
实际上,这种“创新”的背后不乏成本节约的考量。例如取消物理按键,确实能减少很多制造和装配的麻烦,但显然置用户体验于不顾。
汽车行业的历史中并不乏“走岔路”的教训。上世纪70年代,福特Pinto车型因为油箱设计缺陷导致多次追尾起火恶性事件,而厂方却因为“赔偿成本低于技术改进”而迟迟不整改,最终让自身品牌形象大跌。
这一次,工信部的新规明确透露出一个信号:再酷炫的设计,也必须为安全让路。
真正的科技感是让驾驶变得更加轻松与安心,而不是费力迎合所谓的“先锋”审美。只有将复杂的技术包装进简单、可靠的操作体验中,将创新服务于实用和安全,才能让汽车回归其服务大众出行的本质。
毕竟,消费者买车,是为方便日常生活,而不是为了与那些“反人类”设计斗智斗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