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比亚迪高调推出了“全民智驾”战略,并发布了“天神之眼”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技术矩阵,宣布这一系统将在全系车型上全面搭载。作为2025年中国智能汽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节点,比亚迪此举无疑在行业内掀起了一场关于“智能化”浪潮的讨论和追赶。
如今三个多月过去了,比亚迪“全民智驾”的进展如何?“天神之眼”的表现怎么样?这不仅是对比亚迪战略执行力的一次检验,也成为行业观察中国智能化落地节奏的重要参考。
近日,比亚迪公布了一组数据,交出了一份颇具说服力的阶段性答卷。数据显示,4月,比亚迪在中国市场销售乘用车300,210辆,其中搭载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车型达到213,325辆,占比高达71%,这也意味着,比亚迪在中国市场每卖出10台车,就有7台搭载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如果这个数据还不够直观,我们不妨再看另一组更具行业对比数据,据“智能驾驶辅助车型4月品牌销量排行榜”显示,比亚迪以190,617辆的销量数据稳居榜首,且销量总和是其他品牌的几倍之多,形成了断层式领先的优势。
这就说明,比亚迪的“全民智驾”战略,已经转变成了实质性的市场能力。在高销量与高渗透率的背后,一方面反映出消费者对智能驾驶辅助功能的接受度正在迅速提升,智能化正在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另一方面也表明比亚迪“天神之眼”在实际使用中的体验获得了用户认可。同时,这也更加印证了比亚迪“全民智驾”的战略正确性。
而这样的规模与速度,本质上正是智能驾驶从研发走向规模化落地的关键标志。截至4月底,比亚迪“天神之眼”与“乾崑智驾”系统累计装车量已超过48万辆,每天生成超3000万公里的行驶数据。庞大的用户基数和持续积累的数据,正在推动比亚迪形成智能驾驶系统自我进化的飞轮效应。换句话说,比亚迪不仅让智能驾驶“跑起来了”,还让它的普及速度领跑全行业。
众所周知,智能辅助驾驶的发展,既离不开先进的技术支撑,也高度依赖于在复杂真实环境中积累的大量数据反馈。从这一点来看,比亚迪凭借庞大的用户基盘,正在构建起一个足够大的“真实实验场”,加速其技术的闭环与性能的优化。
当然,比亚迪的优势还不止于此。智能化的下半场竞争,本质上就是一个系统工程,拼的不是单点技术,而是综合能力的构建。比亚迪今天能够实现“全民智驾”的推进,有三大关键支撑:首先是刚刚提到的数据优势,尤其在比亚迪销量持续强劲增长的背景下,助力比亚迪能构建领先的数据壁垒;其次是超12万人的全球研发队伍和5000多名智驾工程师,为比亚迪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和充足的技术资源,支撑其实现软硬件的全栈自研;第三则是其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制造体系,能把技术快速落地、规模化量产,并形成成本控制与交付效率的闭环。
这些背后隐含着一个被许多品牌低估的事实:智能辅助驾驶不是“用嘴说出来”的,而是真金白银“烧”出来的。每一次算法升级、每一套系统的调校,都意味着巨额的人力、物力投入。而一个智能驾驶功能从实验室走向量产,再走入千家万户的实际场景,其所需的资源配比是极其庞大的。这也是为何很多品牌即使宣布“上车”,却迟迟无法形成大规模落地。而比亚迪不仅能做出来,而且可以在低、中、高各级别车型上普及,核心就在于比亚迪明白只有“大投入”才会有“大回报”这个道理。
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在推进智能辅助驾驶过程中,还始终将“安全”作为了根本的出发点。早在2020年,比亚迪就提出“安全是一辆电动车最大的豪华”,而在今年“全民智驾”战略发布会上,再次强调“智驾是安全出行最强的守护”。比亚迪要做的是,不仅要强调智能辅助驾驶的便利性,更要强调在复杂路况和突发场景下的主动风险识别与决策能力。从本质上说,这也是一种将技术价值与用户底层需求对齐的思路。
从更长远来看,比亚迪推动“全民智驾”的意义也不止于品牌自身。智能驾驶的普及不是一家企业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整个产业链的协同,需要用户对智能技术的持续接触与认知更新。而比亚迪的大规模交付,让智能驾驶这一曾经“高高在上”的技术,真正走进了普通消费者的日常出行中,从而带动整个中国汽车市场对智能化方向的信心与需求。这种“从上至下”与“从下向上”同时推进的效应,正在改变整个行业的节奏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