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油条还没蘸完豆浆,黄晶来了句:“你知道以前长安为买爱信变速箱得多卑微吗?”我差点喷了他一脸。真不是段子——董事长、高管组团去日本,态度比春游还诚恳,能不能拿到货,全靠对方心情。爱信那会儿在自动变速箱圈里就是“钉子户”,谁来都得排队,钱多还不一定能买到。国内品牌想用,得像炒鞋党一样守着,连“求你给点货吧”都说得低声下气。车卖十五六万,变速箱就得掏一万多。利润?那是别人家的事儿。
说真的,车圈这些年,谁没被人拿捏过?当初国内主机厂看着爱信的名单,自己永远都在附件里。喝酒、寒暄,甚至送点家乡特产,能不能批个订单还是两说。爱信一边说“市场紧张”,一边轻描淡写地涨价,还要你配合表演。有人觉得丢人吗?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没技术就是要受点气。那时候有点像足球场上主队被裁判黑哨,明知理亏也只能认了,吐槽归吐槽,日子还得过。
但画风突然拐了个大弯。新能源来了,电驱一上,变速箱直接失业。那些年会议室里挤眉弄眼、技术员熬夜改装的痛苦,仿佛全都值了。长安、比亚迪、蔚来这些品牌,突然有了底气,谁还看你爱信脸色?曾经的“求货”变成了“看谁先出新技术”。有人说这是弯道超车,其实哪有那么多奇迹,都是被人卡脖子逼疯的中国工程师,把头发熬没了才熬出来的。
黄晶说这段的时候,嘴角那点得意像是拼了命藏着的。说实话,现在中国新能源车不光在国内横着走,连欧洲、东南亚都开始抢市场。你说全球化让谁慌?靠着爱信吃饭的合资品牌也开始琢磨,要不要和中国企业学学电驱那一套。
其实类似的故事体育圈也能见到。恒大当年砸钱买外援,买来买去,最后只有青训才能救命。技术买得来,体系买不来,这话搁哪儿都是铁律。中国车企的电驱、电控、电池技术,每年专利申请量直线上升,有的公司甚至一年能申报上千项。以前是别人家的科技树高,现在轮到我们出难题了。
可别以为爱信就此退出江湖。日本工程师一边装无辜,一边偷偷研发下一代电驱,悄悄布局。你说中国品牌是不是安全了?也别高兴太早。全球供应链、专利战、市场准入,每一关都能劝退一波创业者。车企老板们过得像考研生,永远没松懈那一天。新能源车市场这几年变化比股市还快,前脚特斯拉降价,后脚比亚迪出新款,老百姓的钱包才是真正的风向标。
你说技术焦虑只属于汽车圈?错了。其实,网友们的情绪比谁都敏感。谁家国产车出点新花样,评论区立刻炸了:这是真创新,还是“PPT造车”?你要说国产新能源车真牛,也有老炮跳出来,翻出当年买爱信的往事,提醒大家别太膨胀。互联网记忆力是真的持久,键盘侠的冷嘲热讽总能精准戳到人心坎。
说到底,产业升级,不是朋友圈里的口号,是成千上万人的加班夜和无数轮的方案推倒重来。长安CS75、比亚迪汉、问界M9这些名字,背后都是工程师们的心血。你以为他们每天都在吹牛?人家连中午点外卖的空都要拿来改bug。谁家造车不用被供应链刁难几回?别说长安,连特斯拉都曾因芯片缺货被迫涨价。
这事儿翻来覆去琢磨,其实挺像小时候买球鞋抢不到的那种心酸。等你终于有了自己的技术,才发现世界远比想象中要复杂。前有欧美压着,后有日韩追着,国产品牌的“技术光环”其实也挺脆。每次上新,都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升级打怪”。有时觉得,中国车圈像极了电竞圈,今天你是冠军,明天就有人要挑战你的段位。永远别觉得自己稳了,风口来的时候,猪都能飞,风停下来摔得最惨的也是猪。
黄晶最后收拾桌子,拍了拍我:“当年要是爱信肯多卖点,咱现在会不会不一样?”我没答,谁知道?也许正因为当初被卡着,才逼出今天的局面。现在的新能源车,已经成了中国制造的“流量密码”。你说未来谁能一直领先?我只知道,明天早饭桌上,讨论的话题肯定又变了。评论区有啥想法,别光潜水,来点狠话,没准下一个爆点就是你提出来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