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授权管理体系混乱事件持续引发社会关注。消费者投诉“低配车冒充高配销售”、维权艰难、江汽集团回应敷衍、监管责任模糊等问题交织,公众质疑声不断升级。法学人士、行业观察人士及消费者纷纷呼吁,纪检监察部门应介入调查,彻查背后是否存在内部腐败、管理失职或利益输送,以维护消费者权益,推动行业规范发展。
据消费者宋先生反映,他在非江淮集团官方授权的河南思皓经销商处购买车辆后,发现车辆配置与宣传严重不符。该车实为“低配版”车型,部分配置系经销商私自加装。
宋先生一年多的时间内向江淮集团官方客服和多次前往江淮集团协商。江淮集团仅回复称“该经销商未获得官方授权,车辆问题与集团无关”,拒绝核查车辆来源及改装链条。经销商则声称有江汽集团授权和是江淮集团4S店”,双方互相推诿。维权超一年,宋先生的诉求始终未获解决,不仅面临经济损失,更陷入“举证难、追责难”的困境。消费者宋先生购车后却面临维权无门的窘境,企业“只修车不担责”的态度加剧了公众不满。
针对江淮集团的回应,法学人士提出尖锐质疑。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承担惩罚性赔偿。江淮集团对经销商违规改装、虚假宣传知情却未制止,默许问题车辆流入市场,可能构成“监管失职”,需与经销商共同承担法律责任。更严重的是,若企业与经销商存在利益勾连,甚至可能涉嫌“共谋欺诈”。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江淮集团“只提供合规维修”的回应形成逻辑悖论:一方面承认车辆存在改装问题和低配高卖,另一方面又以“非授权”为由拒绝担责。这种态度暴露车企对授权管理体系失控的深层问题——经销商违规操作屡禁不止,江汽集团却选择性“失明”。公众质疑:江淮集团是否对违规经销商存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默许态度?是否存在内部管理漏洞或利益输送?
此外,消费者宋先生提出,河南思皓非授权经销商与江淮集团存在“隐性关联”。门店悬挂江淮品牌LOGO。消费者质疑,此类“伪授权”现象是否系江淮集团默许的“灰色销售渠道”,企业应承担核查责任。
面对维权僵局与企业沉默,公众呼吁纪检监察部门介入的声浪日益高涨。主要诉求集中在三方面:其一,彻查江淮集团内部是否存在腐败问题,如经销商准入审核受贿、违规车辆流入市场监管失职等;其二,核查企业高层是否对违规销售知情不报,是否存在权钱交易;其三,推动建立车企、经销商、监管部门联动的责任追溯机制,避免“违规销售屡禁不止、消费者反复受害”。
此次事件暴露江汽集团管理混乱、售后责任衔接缺失的系统性问题。纪检监察部门介入,既能以更高权威性核查企业责任,也能倒逼行业完善监管,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此外,公众呼吁事件不应止步于个案处理,而应推动行业规范。
江淮集团事件并非个案,折射出汽车行业长期存在的授权管理体系乱象。一方面,车企为追求销量,对经销商违规操作“选择性容忍”;另一方面,授权与非授权渠道价差巨大,催生“低配改装高配”“伪授权销售”等灰色产业链。专家指出,江淮集团作为品牌主体,应承担不可推卸的主体责任:对内需严格经销商管理,杜绝违规操作;对外需完善消费者保护机制,主动核查问题车辆来源,而非“甩锅”推责。
有行业人士透露,部分江淮集团默许经销商违规销售,实为平衡市场策略——通过非授权渠道低价倾销库存车,同时维护官方渠道价格体系。这种“双标”行为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也破坏市场公平竞争。
截至目前,江淮集团仍未就公众质疑公开详细说明河南思皓销售车辆来源核查进展、经销商管理整改方案等关键问题。纪检监察部门尚未明确回应公众介入诉求。消费者宋先生6月份已向中央巡视组提交检举江汽集团材料,要求彻查事件背后可能存在的失职或腐败问题。
责编:宋家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