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l Y卖得这么猛,24万辆,真不是盖的。前两天和朋友阿斌聊起这事儿,他开着一辆途观L,说:我印象中它卖得不错,但没想到Model Y这么炸啊!我说,这还是新能源和智能车集体爆发的节奏,毕竟续航和更新迭代都吸引了不少年轻买家。
看到途观L紧跟着12万辆排第二,我也有点意外。早几年它就是销量擂台的常客,别忘了大众这车的研发工艺和供应链一直做得稳。想象供应链就像做饭,国产车能跟着大厨学,原料稳,火候对了,做出来的菜自然有人吃。途观L就是那种锅炉火不大,但稳喝,天天煲汤似的细火慢炖,老用户口碑持续给力。
顺带提一句,途观L供应链这事儿我朋友小张在配件厂经验多,说现在车厂买芯片买得紧,CVT这类老技术零件供应更稀缺,导致维修周期变长,车主有点揪心。这段先按下不表。
聊完途观L,来瞅瞅汉兰达——13名,这排名着实让人发愁。前两个月我还觉得它老而弥坚,毕竟口碑和品牌基因都没问题。结果销量不行,背后原因比较复杂。从渠道反馈看,汉兰达在新能源竞品夹击下,没抓住年轻用户的心态。一个卖汉兰达的4S店老板坦言,我们这年轻顾客多,宁愿买电动车也不轻易选油车。这让我开始怀疑,传统中型SUV市场是不是已经步入了分水岭期?
算了,先不多纠结电动车取代传统燃油车这话题。有趣的是,瑞虎9居然跌到28名,更低的甚至不太敢拿出来说。瑞虎9去年铺的渠道费劲,营销投放不少,估算卖了不过3万多辆,跟瑞虎8的12万起码差了三倍。这中间肯定有品牌策略和产品匹配度的问题,毕竟瑞虎8和9价格相近,却给人完全不同的感觉。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瑞虎9后排空间显得狭小,月初跟一位车主交流,他吐槽后排坐几个成年人挺憋屈,尤其是腿部空间没想象中大,这点对家用车来说挺致命。同一时间,瑞虎8那边反倒被用户称赞储物格多,内饰实用但不浮夸。同价位竞争里,这种细节差别能直接导致市场态度急转弯。
顺带说说奥迪Q5L挺尴尬的,虽然销量还行,8.5万多辆,但我实测它后排那个地板凸起,足足有15-20厘米,坐三人真的难受。用户群体多是城市精英,偶尔拼车都嫌弃这个设计。相比起同价位豪华中型SUV,Q5L在实操体验上硬伤挺明显。
这让我反思不少评论里把销量作为唯一指标的说法挺片面。销量高不代表用户体验完美,尤其供应链紧张,很多车企不得不压缩配件甚至简化配置。比方说,全新锐界L这一波市场几乎没影,背后猜测典型是:福特这产品更新周期拉长,库存管理也有短板,供应链适配不到位,反正市场反响很冷。
说到这,绕回来聊聊宋L DM-i的表现,9.5万辆排在前五,看上去还稳。宋L最大优势是它的混合动力系统研发积淀,这让我想到打仗一样的供应链运作,发动机、电机、电池各司其职,承上启下,做起来工序并不简单,但比纯电车暂时技术难度更低,也更适合燃油车转型期的用户心态。
我心里没底的是,这混动市场支撑期还能有多久?政策环境和补贴一变,消费者态度也随之摇摆,有点像钓鱼——得看水质和鱼的活跃度。您觉得呢?(这个问题先放着)
另外一个小插曲,前几天去修车,师傅和我聊起他对新能源车的看法:电车维修简单,但碎片问题多,软件出点故障,得更新,下次来一批电池问题,保险难理赔。这让我意识到,新能源车虽然表面火爆,维修链条和用户心理还是没有完全适应。成本估算上,虽然电动车百公里电费低,维护成本比燃油车便宜个20%-30%,但意外的维修频次和配件缺失,有时让老车主挺抓狂。
想想,这些年写汽车的经历告诉我,供需这锅汤,越是大盘子,盛起来的水花越多,但要是搅动手法不对,最后参差不齐,吃的人自然挑毛病。哪怕一辆车工艺再好,没有把用户痛点照顾到,口碑和持续销量都会扭曲。
聊完这些,我倒是对市场未来更敏感了。一路看下来,你说,这市场究竟是走向精细运营阶段,还是像我前面说的,新能源把传统燃油车按进小众了?还是两者其实都要并存很久呢?
(顺便问问,楼主你觉得像锐界L这样连影子都没的,跟一台车无声下线差别大吗?你碰到过这种突然消失的车型吗?)
话题扯远了,先这样吧,车市变局还挺迷人的。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