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版2026款雷克萨斯LS的官图刚公布,日版已开售,风格走的是稳健豪华的路线。官方给出两种新漆:White Nova Glass Flake珍珠白与Deep Blue Mica深海蓝,F Sport还会配上红色制动卡钳。动力方面,LS500是3.5T V6双涡轮,最大功率420马力;LS500h混动,359马力,后驱或四驱都可选。就这份清单来说,和奥迪A8、奔驰S级比起来,仍是把舒适和安稳当作第一优先。数据以日版为准,具体到中国市场还要看本地配置表,估算入华时间点在第四季度,但价格和套件会有差异,这点我也只能给个不完全的猜测。 (官方数据,体感/样本有限)
展厅里有个顾客对销售员问:全系座椅加热都标配吗? 销售员一点头:对,前后排都热起来。 我站在一旁,能感到座舱像被轻轻加了一层暖意。另一边,技师悄声说:这代悬挂改得厉害,路感细节比上一代要顺。 我把手搭在门板,感到金属边缘的微温还有一点点黏腻的油脂味道,像在描述一座正在落地的建筑。
数字上,LS500的3.5T V6双涡轮是420马力,LS500h是359马力的混动,驱动形式也可以选后驱或四驱(官方日版数据,体感/样本有限);
油耗区间大致在市区12—14L/100km(体感/估算),混动版本可能会稍低一些,具体视路况与驾驶惯而定。另一个区间:0-100km/h的起步反应时间,大概在5.0—5.5秒之间(样本少,估算),起步的气势其实更像在开一辆更大号的豪华轿车,而不是一台性能跑车。你说这算不算拿现实的点去和对手比较?我也在纠结这个问题。
同价位/同类两款车的实操差别有个很具体的感受点:LS在后排的静谧与座舱包裹感更稳,奥迪A8在路感与悬挂的响应上会更直接一些。实际坐进后排,你会发现LS的座椅调节与热管理更全员覆盖,A8则更凸显前排操控的直觉性。换句话说,LS像给家里最爱的人准备的一张软垫,A8则像给你自己的一张能感知路况的座椅。你会选哪一类?还是你更看重全系标配的舒适性?(体感/估算)
供应链和研发这件事,说白了,就是把工厂当成一家大型厨房。原材料缺、零件波动,所有流程都在被重新排队。就像我在日常买菜:先确认主食有货,再看配菜能不能按时到位,最后才决定今晚吃什么。若某个关键部件短缺,走到门口的车就要先给消费者讲清楚,延期是最诚实的做法,而不是用期望值把事情糊弄过去。你会不会因此多看几种配置的组合,来判断这台车的真实到货概率?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里面夹着一张工程师的手写备忘,边角写着Q4入华时间轴,旁边还用荧光笔圈了一圈白/深蓝,首批头排搭配的字。那是很小的一张纸,却像把未来的排期钉死在纸上。照片里是车间里的一排测试样车,仪器灯光映在玻璃上,画面没什么剧情,却把我这几天的焦虑固定成一个时间点。
一个采访段子里,销售员曾对同事说过一句话:这台车的暖风系统就算在冬天也能给你心里出暖。修理工也笑着附和:别看尺寸大,细节做得很到位,门缝里的空隙控制也算用心。这类只言片语,往往比官方数据更能反映日常使用中的真实感受。
临场小计算:假设你在一线城市跑长途,7元/升,若LS500的油耗按12L/100km来算,100公里的油钱约84元;若改为混动版本,按8L/100km算,大约56元/100km。以一年跑2万公里粗算,燃油成本差距就达到约1.4万人民币,当然这不考虑保值、维修、保险等因素,只是一个很直白的心算。
你们会在同价位里,更看重座舱安稳+后排舒适还是路感清晰+操控敏捷?如果未来版本把后排加热等功能变成全系标配,你愿意为此多花多少预算?哪怕只是加装一个暖意包,你会不会因为这点点暖感重新评估整车的价值?对豪华车而言,最该计较的,是你在车里多待一分钟的心情,而不是门把手的材料对吧?
在中段,我也在想,究竟是要讲得再具体一点,还是让更多人把话说在现场。比如这代LS的隔音材料,确实比上一代有质的提升,然而距离真正的安静舱还有差距;再比如后排腿部空间,受制于车身长度,实测数据也会因坐姿而异。到底还是回到用户场景:你坐在后排的舒适度,才是这台车的真正证明书。
我不知道你们会不会同意:同级别里,LS的价值点并非轰动性的数据,而是日常里每一个小细节的可靠感。比如你关灯时按钮的阻尼感,关门的声音是否干脆,空调出风口的方向是否能精准对准。若有一天你真的买到这台车,请在行驶后记下你最在意的一个点,给我一个简单的理由。
如果你愿意,我也想听你对比另一台同价位车型的第一印象。你会不会因为LS的稳、安、热而放弃一些更前卫的科技配置?还是愿意为了更直接的驾控反馈去换成另一台?这两种极端,你更接近哪一边?你心里最真实的期待又是什么?
开放式的结尾留给你:当你坐进这辆车,第一眼看到的细节里,哪一个会让你立刻感到这车懂我?而在你心里,哪一个微小的细节才算真正落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