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界H5预售18小时预订破8万辆、上汽通用五菱与华为合作的首款车型宝骏华境S近日公布官图、网传零跑正与华为洽谈合作……这一系列热闹的景象,和五年前极狐阿尔法T上市时的冷清摆在一起,总让人忍不住想:为什么短短几年,车企们对华为的态度会从“试探”变成“扎堆”?
从极狐、阿维塔到上汽尚界、五菱,现在提起“新势力”或“转型车企”,似乎不沾点华为技术,都不好意思谈智能化。但这股“人均华为”或者说“全民华为”的浪潮,真的是所有车企的最优解吗?
为什么总是华为?
聊到车企找华为合作,绕不开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总是华为?
当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0%后,行业早就不是“造得出车就能卖”的阶段了——消费者认的是“有没有自动泊车”“座舱流不流畅”,如果车企拿不出这些,连进入市场的资格都没有。
然而想要拿到这张“入场券”,并非易事。当下车企在智能化转型中面临的最大困境,莫过于技术研发的巨额投入与漫长周期。
数据显示,小鹏2024年研发开支达64.6亿元,蔚来今年二季度研发费用超过30亿元……其中多数研发投入聚焦于自动驾驶技术领域,如理想此前就曾对外公布,每年在智驾领域的投入超20亿元。
这对多数车企来说,要么耗不起时间,要么扛不住成本,再加上漫长的回报周期和技术路线的不确定性,几乎难以承受。
因此,这些车企不得不寻找起“外部力量”。比如,智驾领域的Momenta、大疆,智能座舱领域的德赛西威、亿咖通……然而这些供应商提供的更多的是单一领域的解决方案,无法构建起全局的智能化体系,包括数据传输、智能化协同等问题,同样需要车企花费极大投入进行整合、融合,且实际的智能化体验也需要在验证中不断迭代。
相比而言,华为的优势在于,提供的“全家桶”式解决方案覆盖了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电动动力和智能车云等所有核心技术领域,并且华为这套全栈式解决方案,经过了市场验证,能够让车企快速获得市场领先的智能技术,避免重复投入和研发风险。
特别是对于中小车企来说,与华为合作成为其在智能化竞争中不被淘汰的快速通道。
另一方面,小米和华为这两家“闯入”汽车行业的科技公司,天生自带极为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流量密码”。相比于小米的亲自下场造车,华为屡次对外宣称“不造车”让车企放下“戒心”的同时,能够充分利用华为的技术和品牌影响力。
以与华为合作最深、“绑定”最久的赛力斯为例,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29.41亿元,同比增长81.03%,毛利率同比提升4.87个百分点至28.93%,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特别是问界M9能连续17个月霸占50万级豪华车销量榜首,打破BBA的垄断,靠的不只是“大空间”,更是“华为”的技术和品牌背书。
这种“背靠华为”的模式,让深陷价格战的车企看到了突围希望。
“人均华为”还是华为吗?
虽然“背靠华为”很香,但也有人质疑:靠买技术真的能长久吗?
“人均华为”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以前高端智驾只在20万乃至30万级车上见得到,现在尚界H5把价格拉到15-20万,让普通消费者也能用到。这种“技术下沉”是好事,它倒逼其他车企要么加快自研,要么找其他技术伙伴,最终受益的是消费者。
同时,对五菱这样的主打传统经济型产品的车企来说,和华为合作更是“换道超车”的机会——以前提到五菱,想到的是“宏光MINI”,现在靠华为技术,也能推出高端车型,打破品牌的“低价标签”。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华为技术的标准化输出在提升行业整体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产品趋同的风险。
现在逛车展,很容易发现一个现象:华为合作车型正在“垄断”主流价格带。
问界M9占着50万级,M8守着40万级,理想L8、L9的市场份额被快速吞噬,而享界S9成了40万级纯电的销冠,问界M5和即将上市的问界M7瞄准25-35万级市场,尚界H5又要抢15-25万级市场。
此外,还有定位百万级超豪市场的尊界、定位高端运动市场的智界、有着华为“长公主”之称的阿维塔,以及未来东风、广汽、五菱等车企与华为的合作车型……可以预见,不久之后,几乎每个核心细分市场都将有华为系车型的身影。
可以想见,当“人均华为”步入现实,不可避免会引发技术同质化与差异化突围的双重博弈。比如岚图梦想家和问界M9,虽然定位不同,但核心的智驾系统都是华为ADS,消费者试驾后会发现:“除了外观不一样,开车的感觉没差多少。”
最终导致的结果便是:车企因为“内卷”“价格战”不得不选择华为;得益于华为的赋能,车企的产品溢价和市场竞争力得到提升,吸引更多车企拥抱华为;最终“人均华为”导致各车企的产品和产品趋同,华为的“品牌”和“技术”不再成为车企产品的差异化优势。
而这个时候,车企之间的竞争又回到了“起点”,即:要么再次陷入“内卷”“价格战”的漩涡;要么,就像燃油车时代的博世一样,华为提供智能汽车时代的技术底座,而车企们在这个基础上再次比拼“研产供销服”的体系能力。
从长远看,汽车智能化竞争终将回归用户价值本质。
华为技术能提供标准化的智能体验,但真正打动消费者的是基于品牌调性的场景创新。随着市场成熟,消费者将更关注技术与场景的匹配度,而非单纯的技术标签。这意味着车企即使采用华为方案,仍需深入理解用户需求,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保留产品定义的主动权。
“华为合作潮”本质上是产业转型期的阶段性选择,它解决了车企短期的生存焦虑,却无法替代长期发展所需的核心能力建设。
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既能善用外部技术资源,又能保持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才能在智能化浪潮中真正立足。汽车产业的终极竞争从来不是技术的比拼,而是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与快速响应,这一点不会因技术合作模式而改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