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正在中国汽车市场悄然上演:曾经叱咤风云的日系车企,如今正在新能源赛道上面临严峻考验。根据日产与本田最新发布的销售数据,日产在华9月销量虽小幅微涨,但其前九月销量对比去年同期呈现下降趋势;而本田更是全线溃败,9月销量同比下降超过13%。传统燃油车一度是它们的看家本领,如今却愈发难以在新能源领域找到立足之地。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是战略失误,还是市场无情?放眼中国市场,日系车能否触底反弹逆势而上?
说到日系车,人们总会想起耐用、省油这些经典评价。确实,在燃油车时代,日系品牌像是教科书级别的存在,雅阁、轩逸、CR-V等车型长期占据销量榜前列。人们买车时,心中那句“日系车,皮实又省油”几乎不需要推销。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市场风生水起,原本王者般霸占燃油车市场的日系车,却像是一下子被按下了暂停键。
日产汽中国的最新销量数据可谓喜忧参半。9月销量表现看似不错,同比去年微增了0.26%,但一看今年前9月的累计销量,直接比去年少了近8%。再细看东风日产的数据,9月销量不增反降,同比下滑1%。从具体车型来日产在华也只有轩逸这一款车撑场面,销量超过3.3万辆,占据了月销总量的大头。而其他车型,比如奇骏和天籁,月销只有三千多辆,与巅峰时期的成绩可谓天差地别。更尴尬的是,领导日系新能源布局的纯电车型日产N7,上市半年销量也不过3万多辆,完全无法与国产新能源品牌动辄月销过万的爆款车型抗衡。
当前的汽车市场,俨然成为了新能源车企展拳脚的大舞台。理想、比亚迪、蔚来等国产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集科技感、高性价比以及智能化于一身。这些新兴品牌不仅直面国际巨头的市场压力,还在短时间内让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消费市场。
再将目光拉回日系车企,其新能源转型的步伐像是穿着拖鞋在跑步道上散步。日产N7作为东风日产的首款纯电动车型,从技术上讲无可厚非,使用了全新自研架构,搭载了磷酸铁锂电池。但11.99万到14.99万元的售价,与理想、比亚迪主打的新能源爆款相比,难以构成强有力的竞争优势。更令人关注的是,作为纯电动车专属产品,N7的销量却一直未能摆脱“中游成绩”的尴尬状态。
而另一日系巨头本田的处境也不容乐观。数据显示,其9月份的终端销量为5.45万辆,同比去年下降超过13%。而更令本田头疼的是,其在中国市场的新能源车型表现更是惨淡:9月本田旗下几个纯电动车e系列车型销量之和不及1000辆。“曾经的老大,现在连月销破千都难。”这是许多汽车爱好者的感叹。
问题是,为什么曾经的“燃油车神”如今陷入新能源转型的困难重重?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主导着市场变化,而这对海外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位普通武汉车主曾表示:“以前买车基本不纠结,雅阁、轩逸这种品牌闭着眼选就行,但现在多了很多国产车选择,不仅漂亮而且配置拉满,本田和日产也没那么吸引我了。”
表面日产在华销量虽然有一丝回暖迹象,但实际问题却困扰日系车的可持续发展。燃油车仍是销量担当,却处于逐渐下滑的趋势;而新能源产品更新速度慢,无法让市场买账。比如日产计划在2026年发布的全新国产版轩逸从官图来看只是让外观更年轻了一些,动力规格并无进一步提升。而新车尺寸变化也仅是在毫米之间,与现款车型相比几乎察觉不到差别。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在当下一个讲究“颜值”、“智能化”与“续航力”的市场,显然难以俘获年轻一代的心。
从行业内的角度来日系车或许更擅长稳重的技术积累,而不像中国品牌那样在新能源领域快速迭代。这种相对保守的设计理念对于一部分用户确实还具有市场,但显然现在不再是单靠耐用和省油就能赢得用户忠诚度的年代了。
日系车也面临另一个棘手问题——全球市场疲软。包括日本本土在内,燃油车的需求下降已经成了必然趋势。在中国,更先进的无线充电技术、更长的续航能力,以及智能化驾驶功能正在逐步改变消费者的购车习惯。作为挑战者的中国品牌例如比亚迪、蔚来,在价格上也更加亲民,几乎杀死了日系车传统的性价比优势。这样的市场困局,导致过去在中国燃油车领域捞金的日系车企,陷入了愈发濒危的状态。
就在大家觉得日系车或许还能够凭借燃油车支撑几年的时候,一个惊人的反转却悄然而至。调查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产新能源车的市场份额已经逼近60%,而日系车的新能源份额甚至不足5%。更令人意外的是,一些消费者对日系车的品牌信任度也在悄然降低。社交媒体上关于日系车的质量吐槽增多,一个热门话题甚至引发了一波不小的热议:“日系车跌下燃油神坛,只剩下情怀?”许多年轻消费者表示,相比较传统燃油车的品牌情怀,现在买车最看重的是“科技感”和“性价比”。
这一现象无疑是惊天的反转:曾经以燃油时代为荣耀,号称品质第一的日系车,现在不仅在数字上渐落后,连曾经百试不爽的品牌忠诚度也正在风向突变。而本田与日产也纷纷试图布局新能源,但从销量来这场战役显然还需更长时间。
随着市场对新能源与智能化的需求持续高涨,日系车企的慢动作不仅在销量上反应冷淡,更可能出现进一步的市场失守。根据预测,动力电池技术将成为未来汽车市场的决定性力量,全球锂电池供应链竞争也将步入白热化。然而日系车企在电池核心自研方面依旧依赖外部供应商,很难避免受到制约。这种现状意味着它们不仅难以在技术创新上实现突围,甚至有可能在成本控制上处于劣势。
传统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型的双线布局无疑增加了日系车企的成本。而这种“一心二用”的策略对于已经步入新能源快车道的中国市场来说,显得尤为鸡肋。不止消费者疑惑,业界内也出现了愈发强烈的质疑:日系车企的战略方向是否需要重新思考?它们真的能通过“小修小补”的节奏追赶其他品牌吗?
一位从事汽车销售工作的网友表示:“新能源车现在几乎是买到就开走,没有后期大的养车成本,日系燃油车一旦失去省油的优势,谁还愿意多花钱买?”
或许有人会说:“日系车将会绝地反击,重新夺回市场份额!”这话说得好听,但翻看数据,你不免得质疑这个假设的现实性。在短时间内,日系车企突然凭空改变其保守的研发策略,这是有多难的事。即便推出新车型,比如轩逸或者N7/N6,这些产品能否与国产品牌的“核弹级”竞争对手抗衡,还未可知。如果日系车企无法从根本上提升其在新能源领域的竞争力,我们是否该警醒,日系品牌的光辉历史正在走向落幕?
曾听人说,日系车不仅是车,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态度。可在智能电动车全面渗透中国市场的时候,是时候反问一句了:那份日系情怀,还能抵得过被科技甩在后头的无奈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