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完高速细算账,“油混”“插混”差距大,真相惊人!

因为有过亲身的体验,所以我才有发表看法的资格。一开始我觉得,不过就是两种不同的混动模式而已,驾驶起来应该没太大差别。然而,在跑了一次高速并计算了油耗之后,我瞬间就明白了其中的差异。

跑完高速细算账,“油混”“插混”差距大,真相惊人!-有驾

“油电混合”与“插电混合”从数据层面看似乎差别不大,可实际驾驶起来,二者的差距就一目了然了,特别是在高速公路行驶时,插电混合车型明显力不从心。

一、从构造开始,决定了各自的“极限”在哪

若要弄清楚这两种技术路线的差异,需先从原理讲起。我自己思考透彻后才发觉,“混动”并非一个统一概念,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逻辑。

类似丰田的THS系统这类油混车,其电池容量较小,主要依靠燃油驱动,电机仅起辅助作用。它最大的特性是结构稳固、使用便捷且省油,还无需外接电源充电。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例如比亚迪DM - i,其电池容量要大很多,既能够依靠纯电力行驶,也可以通过燃油发电来驱动车辆,或者直接用燃油驱动。这种“同时运用燃油和电力”的模式,在城市日常通勤的情况下的确能节省不少费用。

跑完高速细算账,“油混”“插混”差距大,真相惊人!-有驾

然而问题随之而来,一旦你驶入高速公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劣势便显现出来了。

二、高速跑一圈,我的油钱账单翻了近一倍

那时我驾驶的是一款畅销的插电式混合动力SUV,在高速上行驶了约400公里,电量耗尽没一会儿就进入了亏电状态。随后发动机开始接手工作,转速急剧上升,与此同时,油耗也大幅增加。返程查看仪表盘时发现,油耗竟然接近每100公里9升!

朋友的丰田油电混合车型,在高速行驶时油耗稳定维持在每百公里6升左右,完全没有续航方面的担忧。

我略作估算:要是油价为每升8块钱,每行驶一百公里就会多消耗2升油,每行驶一万公里就要多支出1600元。而且这仅仅是在高速行驶的情况下,还没算上城市拥堵时的综合情况。

跑完高速细算账,“油混”“插混”差距大,真相惊人!-有驾

直到这时我才领悟,所说的“插混更省钱”得依据不同场景而论,在高速上要是电量耗尽,就陷入了类似“油改电”的窘迫境地——电动机无法带动车辆,发动机也不愿发力,反倒最耗费燃油。

三、不是谁都适合插混,选错了,体验就是噩梦

不少人觉得插电式混合动力就是“更为高级的混合动力”,然而实际并非如此简单。我亲自驾驶后发现,从体验角度而言,插电式混合动力呈现出“开场出色后续乏力”的态势:

当电量处于满格状态时,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宛如一台纯粹的电动车,动力强劲、噪音低微、行驶平稳,让人全程都沉浸在惬意的驾驶感受中。

当电量不足时,发动机会频繁启动,转速提升且噪音增大,即便在高速行驶时进行加速变道,动力表现也显得疲软。

相较而言,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尽管起步不如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迅猛,然而它的优势在于稳定性佳。无论驾驶方式如何,燃油消耗都不会大幅波动,驾驶体验较为流畅,不会出现过多突兀的介入状况。

跑完高速细算账,“油混”“插混”差距大,真相惊人!-有驾

还有一个令我记忆深刻的差别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通常更重。我开的那辆车差不多有两吨重,刹车距离明显比我朋友的油电混合动力车要长。在高速上超车或者紧急刹车时,心里真的有点没底。

四、到底怎么选?核心在于你自己的“生活方式”

经历这次行程后,我完全明白了一个道理:油电混合和插电混合不存在优劣之分,关键在于“哪种更契合你”。

倘若你和我情况相似,时常跑长途,高速行驶较多,且家中没有固定车位用于充电,那么油电混合车型无疑更加可靠,既省心又省油,还无需担忧电量不足的问题。

要是你每日通勤距离处于30到50公里的范围,且家中具备稳定的充电条件,那么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确能够帮你节省许多费用。白天通勤全程用电,晚上回到家把车插上充电就可以了,每公里只需花费几分钱,这谁能不心动呢?

结语:别迷信参数,混动的“真实体验”才是答案

跑完这次高速,我最深的感触是:选车既不能只看参数,也不能只听宣传,而要依据自己日常的生活节奏和实际需求来做决定。

插电式混合动力诚然笼罩着“新科技”的光芒,然而你要是对它在高速环境下的“薄弱之处”视而不见,极有可能在使用过程中追悔莫及;反观油电混合动力,看似老套,可在长途行驶的续航能力以及稳定性方面仍旧表现出色。

跑完高速细算账,“油混”“插混”差距大,真相惊人!-有驾

故而,不存在全能的车型,仅有契合自身的技术路径。混合动力并非万能良方,只是一种选项。若想省事又省钱,需先了解自身状况,再探讨技术,否则即便车辆再智能,也难以营造出“舒适体验”。

#混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