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被一汽丰田高管公开质疑“轮轴比”算法,车圈热闹了
武汉大学计算机系出来的雷军,这回居然被日本合资大厂点名,说不会算数学。小米YU7刚上市那会儿,身边好几个群友都在聊这车,尤其是那啥“三倍轮轴比”,说得天花乱坠。结果没几天,一汽丰田销售公司企划部的赵东就在微博上发声,把这事直接拎出来了。
他倒也不是第一时间就怼回去,说自己毕竟学工程出身,还专门跑去找研发团队核实了一圈。最后结论挺绝:“轮轴比、轮高比”这些词,在传统汽车工程里根本没这个说法,是小米自个儿整出来的新名堂。他还顺嘴提到,小米发布会上讲3倍,其实按他们算法算下来应该是4。
评论区瞬间炸锅。有个老哥直接怼赵东:你既然承认人家首创,那为啥又非要纠错?定义都新鲜出炉了,你凭啥坚持得按你的标准来?还有人吐槽,说这就是把设计比例给量化了而已,不是什么唬人的黑话,有必要这么较真吗?
赵东后来解释,说自己真没想搞臭谁,就是觉得传播时数字弄错了而已。这种口水仗吧,看着挺热闹,我在群里看有人打趣:现在连营销话术都能掀起技术流派之争,也是服气。
其实敢点名雷军的人,在行业里多半不简单。一汽丰田二十年前进中国的时候,“有路就有丰田车”广告满大街都是。我记得小时候村口修理铺老板总挂着一块破旧的“天津丰田”招牌,那时候谁家买辆皇冠开回村,都跟过年似的热闹。后来新能源起来,大众和日系才慢慢往后站了一步。
赵东本人从2001年就在一汽体系混,从马自达到现在的一汽丰田企划部部长,对市场和消费者心理估计摸得门清。这次他跳出来,也难怪——眼瞅着小米YU7销量8月10号前已经4700多台,还连续两周拿下中大型SUV榜首,这要搁以前合资品牌哪受得住?
不过话说回来,传统日系这些年对“中国化”一直挺抗拒,就像我表哥前年买混动卡罗拉时抱怨过:“配置还不如国产同价位。”直到今年,一汽丰田才首次让华人李晖当总经理,还推10万级别的新车型抢市场。据说原来态度最硬邦邦的日本总部领导,现在也不得不改口子,把中国列成全球战略核心地带——消费端变迁是真教会他们低头啊。
再绕回来聊三倍轮轴比这个梗。当初6月底发布会直播,我正刷手机听雷军讲解外观,他用PPT配图画龙点睛地描述什么“两只轮胎之间能塞下第三只”。视觉冲击力确实强,我妈看完视频都问:“是不是越大越稳?”其实意思很简单,就是通过比例让外观看起来更顺眼,再加上2.1倍什么宽高比、运动感一起拉满。不懂行的人听十秒也明白咋回事,这传播效果杠杠滴。
但问题来了,新词火归火,到底怎么算却没人统一标准。有师傅私信我问,到底用的是外径还是内径?样车测量还是标称尺寸?甚至有人抬杠静载变形后半径怎么折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理,所以3还是4,各自为政呗。我隔壁楼邻居去年换SUV时还特意拿卷尺测过他的老途胜和新YU7差多少,“实际装载空间反倒差不了太多”,他说就是宣传噱头占便宜罢了。
其实类似概念炒作,以前手机圈玩剩下不少。比如屏占比大战、像素堆料,还有努比亚那个无边框手机,当初吹爆,现在早没人提;曲面屏也是,高端旗舰标配转眼成鸡肋。我记忆最深一次是在维修店遇见个魅族用户,因为背屏小窗摔碎找不到配件,只能忍痛换主板修复。他叹气道:“新东西玩腻快,用久才知道哪些是真的方便。”
再落脚到养护层面,小米YU7最近有朋友反馈胎压监测系统灵敏度偏低,上高速容易误报,而且自动驻车功能偶尔延迟响应。在东北冬天冷启动,经常出现方向盘轻微异响,本地技师分析可能是橡胶衬套材料选型导致收缩。不过售后处理速度还行,据销售介绍目前批次升级软件可以缓解部分问题,但彻底解决估计等下一代产品迭代吧。这些细节官方很少主动披露,多数靠微信群或论坛互通消息才能知道真相。
至于所谓“三倍”“四倍”的争议,其实终究落脚在体验上。“纸面参数写得再好,不如实际开起来顺手。”这是我一个做二手评估的小伙伴常挂嘴边的话。他经手那么多不同年代、不同品牌车型,总结一句:营销故事天天变,最后留下来的只有真正耐造、不折腾人的那些设计。而那些当年被吹成神一样的新概念,大多数几年之后就销声匿迹,只剩朋友圈调侃几句罢了……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信源分布于文中及末尾,如微博@一丰赵东、一线维修技师经验分享等渠道整理汇编。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