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腾势D9上市,配置花样多,价格引发讨论

比亚迪腾势 D9 新车型上市的消息铺天盖地,价格一出来,30.98 万元起,一部分人直接说贵了,一部分人说值了,还有一部分人说买不起但想看看。看到这些,我就忍不住琢磨,这台车到底图个啥?大家为啥关注它?中国的汽车到底走到啥阶段了?

先说说定价,30万多一台,比亚迪的腾势 D9,顶配甚至奔着四十多万去了。有朋友调侃,腾势这波定价,是不是觉得家里有矿的车主太多了?但仔细看看,给到的东西确实不少。比亚迪最近的宣传,总是把自己的“第五代 DM 技术”、还有一堆“云辇-C”、“天神之眼-B”、“帝瓦雷音响”等新鲜名词说得花里胡哨,你要是不懂,还真容易被忽悠一点进去。那我想问几个问题:

为什么咱们现在买车要在意那么多配置?

你看以往买车,咱们老爸那辈,多半就看发动机、油耗、空间,其实就三五项关键考量。现在不行了,好像开车就得像坐飞机一样,“航空按摩座椅”“三排电动调节”,还有“城市领航辅助”“剧场级音响”。买个车是用来代步的,还是变相住进去了?难道我们对汽车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复杂了吗?是汽车厂商逼着我们升级,还是大家真的需要这些功能?

比亚迪腾势D9上市,配置花样多,价格引发讨论-有驾
比亚迪腾势D9上市,配置花样多,价格引发讨论-有驾

说实话,很多配置听起来爽,但真的用的频率其实挺低。举例,你家有个有钱的中年人,买了腾势 D9,天天上下班堵在五环路上,那一堆防晕车系统、路面预瞄,还不是成天排队前后挪,就像拿着诺贝尔奖水平的菜刀切土豆皮,大材小用了。

那为啥厂家还吃奶抵劲儿往里加呢?我分析有三点:

第一,现在的汽车厂商“卷”。你有,我就得有。头几年比亚迪往家用车装电动门,大家觉得新鲜;五年不到,谁家车没点电动门都觉得亏。不少消费者对配置动心,是习惯了商家带节奏,最后买车像选手机似的,功能越多越好,最后成了大家都离不开“参数对比”,自动忽略“自己到底用不用”。

第二,厂家定价,主打一个“心理价位”。高端车30万起,说白了就是把自己的“身份拉高”。以前你但凡提到30万,都想奔着豪华品牌,奥迪、宝马、奔驰,市面能见度高,聊得响亮。如今自家国产车也奔着30万,背后其实就是中国汽车越来越自信。你问买腾势 D9 会不会心疼30多万?要是用两年贬值一半,心里难免噎着。可是只要有“高端标签”,再添点噱头,每年用的少也觉得自己“身份提高”了。

比亚迪腾势D9上市,配置花样多,价格引发讨论-有驾

第三,咱们需求升级。别管你实际用多少次,家里老人小孩有了防晕车系统,就是心理安慰。爹妈常说“有总比没有好”。中国家庭买车几十万说起来是“代步”,其实很多人内心是为了“圆场面”。家庭聚会,谁家有腾势 D9,把车钥匙摆出来,气场第一个起飞。你去试驾一次,打开音响,享受按摩,觉得自己快赶上富二代了。是不是就有感觉了?

比亚迪腾势D9上市,配置花样多,价格引发讨论-有驾

还有一个我觉得特别好玩的,就是电动化、智能化。比亚迪给腾势 D9塞满了“电动侧滑门”“隐藏式滑轨”“车载帝瓦雷音响”“天神之眼辅助驾驶”,还有什么“云辇系统”,真让人眼花缭乱。但智能系统就像手机里的各种小应用,有的确实方便,有的你根本没用过。

比如“天神之眼-B 辅助驾驶”,听起来跟人工智能黄金大脑似的,但用了几天,发现绝大多数时间自个开车更放心。这些智能配置,宣传的时候一堆技术指标,实际呢,“安全兜底”的功能还是自己紧握方向盘最踏实。

比亚迪腾势D9上市,配置花样多,价格引发讨论-有驾

说回“续航”这事,腾势 D9有两驱有四驱,纯电续航两驱能跑200公里,四驱190公里,EV版620公里。这个里程对于通勤、上下班算是够了,但拉着全家去远方旅游,你有没有后怕?补电方便了没?比亚迪刀片电池很牛,但公路上实际体验,和宣传的综合工况其实有差距。有的用户说,冬天一遇上低温,续航掉得比钱包快。高压快充、双枪快充,是不是用起来也这么顺?您还得亲自试试。

比亚迪腾势D9上市,配置花样多,价格引发讨论-有驾
比亚迪腾势D9上市,配置花样多,价格引发讨论-有驾

再说车型大小,“尺寸方面,5250/1960/1900毫米,轴距3110毫米”。你买个腾势 D9,跟小货车差不多高大,本质上就是在空间上“卷”出了新高度。中国人买车传统讲究“大”。以往是怕装不下,现在是怕自己“地库开不出去”。所以这类车型匹配的,就是那一小撮对“空间刚需”、又想要“高端配置”的家庭。当然,这种“刚需”,其实很多时候是心理的,而不是生活的。

聊到车漆,“金色/紫色涂装”,好不好看是一回事,“撞色”是不是提升了身份?品牌努力往奢华、尊贵走,其实是拼“颜值市场”,你花大价钱买的,不只是配置,更多是一整个“审美体验”。曾经豪车弄个香槟色、紫气东来,就能让人觉得气派。现在腾势 D9也来这一套,遵循的还是同样的“圈层逻辑”:价格上去了,身份贴纸贴得更厚。

而一些“高快领航辅助”、“城市领航辅助”、“泊车辅助安全兜底”,这些功能听起来跟科幻电影似的,但对于大多数开车人来说,还是心里打个问号:真能减少事故?真让人开车更轻松?或许能,但也难说有多大概率。智能驾驶在中国还只是刚起步,问题是,大家习惯不习惯?信不信任?这需要时间来磨合。

买车到底在为啥买?这是我最想问的。

有的人是看中面子——自己坐的车挺大,配置先进,朋友同事一眼就看出来。有人是真的上了家里需要,老人孩子,坐着舒服,出去玩也便捷。更多的人是跟风。“别人都说比亚迪牛逼了,我得弄一个”“新能源补贴还在,不买亏了”,这些理由也很常见。

但还有种情况,就是中国车厂在强势崛起。你看,以前叫“国产品牌”,价格压低再压低,拼价格,拼销量,拼成本。现在腾势 D9、仰望 U8一口气上三四十万,背后其实是中国汽车产业进阶的缩影。不想再只做性价比,得做高端。

但问题是,高端是不是就等于舒适?高配置是不是就是高价值?忠于需求,还是被消费环境带着跑?这些值得琢磨。

中国家庭买车,往往综合考虑“全家人用得上”、“保值率”、“配置更高,要不然怕亏”,可现实是,有些配置没用过,有些体验一两次就忘了,还有些部分,等到你真的需要,发现修理起来也不便宜。这也是一个时代的“过渡产物”。今天的腾势 D9,把能加的全加了,哪怕有些东西只是锦上添花,但不加怕大家说“不高端”,加了又成了价格上升的“合理理由”。

其实最简单一个问题:汽车该不该就是一个代步工具?当它被打造成一个“移动智能家”,一个“可移动生活空间”,会不会我们把注意力全用在了附加功能上,而真正的底层行驶体验、安全耐用度、售后服务等,反而变成了“配角”?这就像你买手机,折腾各种小应用,最后发现,最重要的是信号和耐用。

我觉得,有没人用这些高配置,真的无所谓,只要车开得舒服,安全,售后靠谱,用个几年也算值了。如果你买腾势 D9,是因为真的用得上这堆功能,或者觉得花三四十万能买到类似豪华品牌的体验,那没毛病,中国自主品牌能走到这一步,也值得点赞。

但如果你只是被宣传带节奏,听说“我不买这个就是落后于时代”,那真得问自己:“我到底需要什么?”汽车升级是社会进步的必然,配置卷是厂家竞争的结果,不过,买车到底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看?看到腾势 D9这样高配高价的上市潮流,不妨先多问几个“为什么”,才不会被潮流推着走,买了自己可能从来用不到的那些“高科技”。

总体来说,腾势 D9的上市,是中国高端新能源市场的缩影。配置越来越高,价格也越来越高。是不是大家的生活质量也能随之提升,还是只是买了个更贵的充电宝加按摩椅,这事,还得时间和大家的真实体验来验证。

说了这么多,咱们还是那句话,买车别跟风。自己舒服最重要,别让商家吹出来的新功能改变了你的需求。有钱有需求,买高配没问题。如果只是为了看起来牛,买回来最后发现很多功能鸡肋,到头来还不如老一代简简单单的车省心。未来大家都还得从“参数派”转回“体验派”,不然真的容易为了新鲜和面子,把自己变成“功能试验场”。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