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界M8年销量已经超过问界M9,小米SU7提前锁定新势力年度销冠车型,显示出新势力车企在市场竞争中的逐渐压制传统品牌的趋势。
这几天看销量榜单,总有种八叉神在暗示什么。问界M8去年还在和M9死磕,今年就把M9甩开,不得不说,传统品牌在自家的后花园也要面对新势力的疯狂入侵。
我记得之前有人说,问界其实技术还算靠谱的,毕竟背靠华为,不缺研发资源。可造车这劲头,真得靠跑量养活。年底那会,我去维修店里,遇到个朋友在给他的问界M8做保养。聊着聊着,他一脸无奈:今年这车砍价统一13万不到,比去年还能卖得动。其实我知道,卖得好的秘密大概是——供应链稳定,品质也还凑合,顾客买回家,投缘就行。
这也让我想到,传统车企想要翻身,可不是你喊个品质第一就能赢的。车里用料其实差不了多少,关键看供应链怎么打拼。你别小看这一点,像个快餐店,食材的供应稳定了,菜品才能准时上桌。去年我翻了下笔记,某国产品牌的零部件供应,每季度变动多达20%,今天的零件明天就涨价了。这种波动,一天到晚都在逼着厂商紧箍咒。能坚持下来的,只是少数。
这里得插个小话题。你觉得,传统赢在技术吗?我觉得未必。技术层面,咬咬牙都能跟上。关键还是供应链这个命脉。尤其是资金和渠道。这几年,传统品牌在渠道上的斩获似乎比研发更重要了。有人说,卖车靠关系,但我觉得实际上,是渠道把关了门票。所以,大家的焦点都在存货巧布局走量策略上。
回头说,车主群里有个老人,买车全靠朋友推荐。去年,他看了几台新车,最满意的还是国产那辆紧凑型。你们说,为什么这些车卖得这么火?他一边啃苹果,一边好奇。我当时想,买车不光是价格,心理落差很重要——这车看起来像西装,价格像杂工。更别说,问界M8的配置,他不懂:大老板,加点钱能变成大屏幕吗?其实他更关心实际用的到不。
这样的市场变局,会带来什么?我觉得,未来要么是新势力搞定全场,要么退出的都成了奶酪。明年估算,销量排名里,小米的YU7会不会一枝独秀?我猜,短期内,能持续保持高销量的车型,可能都具备品牌认知+供应链稳的双重优势。
不过你知道吗,车市大浪淘沙,真正的王者还是能稳住产能、稳定渠道的,其他的就算拼颜值拼配置,最后还是要落到用得顺手这点上。有次我朋友买的那辆车,外观还挺酷,但惯用手机控车一拖,我发现,他的车型根本不支持快速连接。买车时没认真问,回家心里直嘀咕:这车怎么还跟老派一样,不够智能。很多新势力设计出得好,还是忽略了场景,就像我昨晚跟女朋友说的,车不只是皮囊,更是场景神器。
我还有个疑问,新的销冠车型,能坚持多久?销售火爆背后,是不是也面临资源瓶颈?毕竟市场扩张快,供应链跟不上,短板就会显现。比如去年我弟买的那辆车,后期换件就炸了锅,有时候一件正常的零件,下单竟然要等几周。这也是我猜测——体感说,很多新势力还停留在快而多的套路,深挖消费者的痛点不够。
很多人会说,新势力能站稳,是因为对照传统的优势。他们在研发上确实追赶得快,但我觉得,除非资源再爆炸,否则靠差异化抢市场,还是要在渠道和供应链上拼硬。
车市的热度其实也很脆弱。一年后,销量会不会像今年一样激烈?没人知道。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一张照片,是我去年那次在展厅里随手拍的,车身上满是留恋的划痕。用户最关心的,还是车用几天,能陪我几年,这点所有厂家都争夺不过。
所以,我更想问一句——这场新势力压传统的游戏,会不会最後,还是渠道+供应链的比拼?或者未来会出现渠道垄断的新模式?还真不知道,但我相信,未来车市真刀真枪的战斗,还远没有结束。你怎么看?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