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混动技术浪潮中,“插电式混动”与“增程式混动”的争论,不禁让人联想到燃油车时代自然吸气与涡轮增压的激烈交锋。前者凭借卓越的节能优势备受青睐,后者则以强劲的动力性能令人称道。
然而许多消费者购车后才意识到,当初对车型选择的考量过于简单。精心挑选的车辆,最终却发现并不契合自身需求,由此陷入懊恼。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对于普通家庭来说,究竟该选择“增程式混动”还是“插电式混动”?
向业内人士咨询后得知,每项技术的诞生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使命。
因此,我们只需明晰“增程式混动”与“插电式混动”的设计本源,便能理清两者的差异。
增程系统的设计本源是什么?
增程式混动汽车的概念由来已久,其历史可追溯至电力革命时期。
彼时,电动化浪潮席卷而来,在传统燃油车的气息中,电动汽车开始崭露头角。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车辆行驶途中常面临电量耗尽的困境。
尽管当时内燃机技术已趋成熟,然而在“电力革命”的时代背景下,主流观点认为与电相关的技术才是未来发展方向。
于是,内燃机因依赖化石能源被视作缺乏发展前景,仅被用作电动汽车的供电装置。
最终,搭载电动机与内燃机双系统的车辆重量飙升至1.8吨,犹如在小型运输工具上负载重物,给当时的汽车底盘结构和轮胎带来巨大压力。
直到后来,人们重新审视内燃机,发现其体积紧凑,加之石油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具备独特优势。
于是果断舍弃电动系统,燃油车的辉煌时代就此开启。
随着燃油车成为主流,增程式系统逐渐失去应用价值,被市场所淘汰。
直至近年来,纯电动汽车再度兴起,但续航里程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
为解决这一难题,增程式混动技术作为百年前的解决方案被重新启用。
简而言之,增程系统的设计本源就是为纯电动汽车拓展续航能力。
那么插电式混动系统的诞生,又是为解决什么问题呢?
插混系统设计本源是什么?
与增程式混动不同,插电式混动系统是一个相对新颖的概念,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逐步普及。
插电式混动汽车诞生较晚,并非因为技术难度高,而是此前市场并无相关需求。
回顾过去,石油资源充裕且价格低廉,燃油车技术成熟、性能稳定,两者搭配堪称完美。相较之下,插电式混动技术显得多余。
但石油危机的爆发打破了这一局面,海湾战争致使油价从17美元暴涨至36美元。
这一变化让人们意识到,石油并非取之不尽,化石能源终将面临枯竭,未来价格也会持续攀升。
由此,燃油车的弊端开始显现,消费者对车辆使用成本的担忧与日俱增。
有趣的是,经过近百年发展,燃油车在人们心中已根深蒂固。
于是,解决问题的思路与电力革命时期相反,开始将电动系统融入燃油车。
表面上看,插电式混动与增程式混动都搭载内燃机和电动机,但二者存在本质区别:增程式混动以电动机为主导,而插电式混动中电动机仅起辅助作用,旨在降低内燃机的燃油消耗。
至此,增程式混动与插电式混动的设计本源已十分明晰。
那么,普通家庭该如何在二者之间做出选择?
普通家庭如何选择“增程”与“插混”?
本质上,“增程式混动”与“插电式混动”的争论,可视为“油电之争”的进阶版。增程式混动是对纯电技术的妥协优化,插电式混动则是燃油车的技术突破。
与普遍认知不同,增程式混动汽车其实更贴合新能源汽车的定义。
这意味着,无论是节能表现还是智能体验,增程式混动或许更具优势。
在经济性方面,两者表现相近。
尽管增程式混动在亏电状态下油耗较高,但与插电式混动一样支持纯电行驶,实际使用成本差异不大。
而且,增程式混动结构更为简洁,故障发生率较低,后期养护成本也更为经济。
在性能体验上,二者优劣分明。
插电式混动常被诟病“有电性能强劲,没电动力疲软”。
而增程式混动采用电机直接驱动,无需变速箱,操控更加精准流畅,同时在智能驾驶和车机系统方面也更胜一筹。
当然,单纯比较车辆性能而不考虑实际情况并不合理。
通常情况下,增程式混动车型价格相对较高。
若购车预算在10万元以内,市场上几乎只有插电式混动车型可供选择。
若预算超过10万元,增程式混动车型的选择逐渐丰富,相较之下可能是更优方案。
总体而言,对于普通家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考虑增程式混动车型更为合适。
当然,车企的技术实力同样重要,不知名品牌的增程式混动车型,未必比知名品牌的插电式混动车型更可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