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科隆裁员背后:传统车企的“电动化焦虑症”正在爆发

福特科隆裁员背后:传统车企的“电动化焦虑症”正在爆发

昨天刷到福特德国科隆工厂裁员1000人的消息,说实话,我一点都不意外。记得2022年我去科隆工厂采访时,当地的工程师还信心满满地跟我说“这里将成为福特电动化转型的欧洲桥头堡”,投资20亿欧元打造的“碳中和工厂”确实让人印象深刻。但现在看来,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裁员数字背后的行业真相

福特这次裁员并不是突发事件,而是去年11月公布的4000人裁员计划的延续。但有个细节很有意思:科隆工厂从两班生产调整为一班,这意味着产能直接砍半。一个刚转型的电动车工厂,开业不到两年就要减产,这说明什么? 欧洲电动车市场的泡沫正在破裂

微博上有粉丝留言说:“搞个鸡毛的电动车,赔钱赚吆喝的玩意儿,扎扎实实把燃油车做好就行了。”虽然话糙,但确实反映了很多人的想法。不过我觉得问题没这么简单。

车友论坛上一个技术党分析得挺深入:“从技术角度看,福特的电动化转型其实挺激进的,问题是市场接受度跟不上投入节奏。科隆工厂的两款电动车销量确实不行,德国市场福特占比从2022年的5%跌到去年的3.5%。”

中国车企的“鲶鱼效应”

说到欧洲电动车市场低迷,不得不提中国车企的冲击。比亚迪在匈牙利建厂的消息,让整个欧洲汽车圈都很紧张。我上个月在慕尼黑车展期间,和几个德国同行聊天,他们都在担心“中国车企的价格战会不会烧到欧洲”。

知乎上看到一个有趣的分析:“欧盟加关税也挡不住比亚迪,人家直接本土化生产,这招确实高明。”确实如此, 政策壁垒在产业全球化面前往往显得苍白无力

但有杠精网友指出:“博主你这个数据有问题,比亚迪欧洲销量还没到威胁本土车企的程度。”这话也对,但我想说的是趋势比现状更重要。2019年我第一次在法兰克福车展看到中国电动车品牌时,当时也没人把它们当回事,现在呢?

燃油车vs新能源:一个硬币的两面

最近确实看到一个现象: 传统燃油车部门在裁人,新能源相关岗位在招人 。我有个朋友原来在上汽大众发动机部门,去年被“优化”了,现在在理想汽车做电池系统工程师,薪水还涨了不少。

这种人才流动背后,反映的是整个行业的转型阵痛。福特欧洲业务长期亏损,科隆工厂的困境只是冰山一角。但换个角度看, 这种“破坏性创新”也在为行业注入新活力

福特科隆裁员背后:传统车企的“电动化焦虑症”正在爆发-有驾

后台私信里不少读者问我对福特未来的看法。说实话,我觉得福特的问题不在于电动化方向错了,而是转型节奏和市场预期出现了偏差。记得当年诺基亚也是这样,技术路线没问题,就是timing不对。

政策支持的“最后一公里”

欧洲电动车市场低迷,政策支持不足是个重要原因。德国去年削减电动车补贴,直接影响了销量。我在成都的一个车友群里,大家经常讨论国内的新能源政策,相比之下,欧洲的政策连续性确实有问题。

有情怀党网友感慨:“还是怀念以前的福特,现在的车没有灵魂了。”我理解这种情绪,但时代在变, 消费者的需求也在变,固守过去只会被市场淘汰

写在最后的思考

福特科隆工厂的裁员,表面上看是欧洲电动车市场需求不足导致的,但深层次反映的是传统车企在电动化转型中的战略摇摆。 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企业最怕的不是犯错,而是犹豫不决

我也不是盲目看好电动车。充电基础设施、电池回收、用户接受度等问题依然存在。但正如那句话说的:“趋势来了,猪都能飞起来;趋势走了,神仙也得掉下来。”

现在的问题是,电动化这个趋势到底是真趋势还是伪需求?福特的裁员给了我们一个思考的机会。你们觉得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