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解除限高出行”的真实性,需要根据具体情境区分两种“限高”类型:交通道路限高和法院限高令(限制高消费)。以下是结合最新政策和司法实践的详细分析:
一、交通道路限高解除的真实性
交通道路限高通常指对车辆通行高度的限制(如桥梁、隧道的限高杆)。根据现有信息:
昆山未全面解除道路限高
昆山市自2019年起实施的交通限行政策主要针对高排放机动车(如国Ⅲ及以下柴油货车),限制其进入特定区域,但未涉及道路高度限制的解除。
2025年7月,苏州市相城区因桥梁维修临时设置限高2.5米;吴江区因道路施工临时限高2.1米,但这些均为区域性临时措施,与昆山无关。
昆山市检察院2021年推动村道限高杆整改,将固定式改为开合式并完善应急联系方式,但这是对现有设施的规范,并非全面解除限高。
高层建筑限高政策实施中
江苏省自2025年1月1日起实施的高层建筑限高政策,主要限制新建超高建筑(如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城市不得新建500米以上建筑),与交通道路限高无关。
结论:目前无官方公告显示昆山解除了道路或桥梁的限高措施。若涉及特定区域的临时调整,需以交通管理部门的实时通知为准。
二、法院限高令(限制高消费)解除的真实性
法院限高令是对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义务的被执行人采取的强制措施,限制其乘坐飞机、高铁等行为。以下是关键信息:
合法解除途径明确
履行债务:全额偿还债务后,法院3日内解除限高。
达成和解:与债权人签订书面和解协议并履行,法院即时解除限高(违约会恢复)。
提供担保:经债权人同意并向法院提交担保材料,可临时解除限高。
特殊情形豁免:因重大疾病就医、亲属丧葬等紧急需求,可申请最长30天的临时解除。
类个人破产机制:昆山法院2024年通过该机制为符合条件的被执行人解除限高,但需满足“诚实而不幸”的严格条件。
网上宣传的‘内部途径’均为谣言
最高人民法院明确表示,网上声称“无需还款即可解除限高”“通过内部渠道购票”等均为不实信息。此类服务涉嫌诈骗或协助规避执行,可能导致被执行人被追究刑事责任。
例如,某法律咨询公司以“AI合成视频”宣称可“线上解除限行”,实际是骗取费用的骗局。法院与公安、民航系统已建立联控机制,通过安检核验拦截违规出行者。
2025年新政解读
有平台提到“积累信用分提前解除限高”的“新政”,但目前未查询到江苏省或昆山市的具体实施细则。解除限高仍需通过法院程序,且必须以履行债务或达成和解为前提。
:法院限高令的解除必须通过合法途径,不存在“花钱代解”或“内部操作”的可能。任何声称“无需还款即可解除限高”的信息均为诈骗,需高度警惕。
三、风险提示与建议
交通限高核实
若涉及特定路段或桥梁的限高调整,可通过“昆山交警”官方微信公众号、高德/百度地图实时导航信息或拨打12345市民热线查询。
限高令解除操作
被执行人应优先与执行法院沟通,按照法定流程申请解除限高。例如,履行债务后需提交《解除限高申请书》及还款凭证。
若因企业破产导致限高,可通过“执转破”程序依法解除。
防范诈骗
切勿轻信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上的“解限”广告。法院不会通过非官方渠道发布解除限高的信息,更不会要求支付费用。
若发现可疑信息,可向当地法院执行局或公安机关举报。
四、总结
交通限高:昆山未全面解除道路限高,临时调整需以官方通知为准。
法院限高令:解除必须通过合法途径,不存在“捷径”。网上宣称的“解限服务”均为骗局,切勿尝试。
行动建议:涉及交通限高可实时查询官方渠道;涉及法院限高令需依法履行义务或通过法律程序解决,避免因轻信谣言导致财产损失或法律风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