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篇唱衰赛力斯的文章刷屏时,我们不禁要问:销量暴跌40%真的是“寄生华为”的恶果吗?还是舆论场又一次断章取义的焦虑狂欢?拨开数据迷雾,真相或许截然不同。
一、合作共赢≠“寄生”:华为模式下的生存法则被误读
所谓“赛力斯寄生华为”的论调,本质是对智能汽车产业变革的无知。在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下,跨界融合已是必然。
技术共享是行业常态:特斯拉开放专利、丰田与比亚迪合作、大众入股小鹏……全球车企早已打破“闭门造车”的桎梏。华为提供智能系统,赛力斯专注制造与整合,这本就是分工协作的典范。
问界并非“代工厂”产物:从M5到M9,赛力斯工厂的1200MPa热成型钢应用、一体化压铸技术、三电系统适配能力,均是硬核实力的体现。华为的智能化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核心逻辑:在智能汽车时代,“全栈自研”神话早已破灭。赛力斯与华为的深度融合,恰恰是抓住产业转型红利的战略级选择。
二、销量暴跌的真相:周期波动被刻意放大
抓住一季度数据唱衰赛力斯,实属以偏概全:
1. 行业周期性调整:2024年新能源车市经历补贴退坡、价格战后,2025年初整体增速放缓。蔚来、小鹏同期销量环比跌幅均超30%,赛力斯并非孤例。
2. 产品换代的必然阵痛:问界M9上市后,老款M7进入清库存阶段,消费者持币等待M8等新车型,短期销量波动完全符合市场规律。
3. 华为门店资源再分配:智界、享界等新品牌入驻初期,难免分流部分流量,但华为生态扩容后,用户池反而扩大。2025年Q2问界新车型上市后,销量已现反弹迹象。
数据佐证:2025年4月,问界M9单月交付重回1.2万辆,M8预售首周订单破5万。市场用脚投票,远比唱衰文章更有说服力。
三、负债高企?新能源军备竞赛的必经之路
以“负债824亿”渲染危机,实属危言耸听:
横向对比更客观:蔚来2024年负债率超90%,理想在建厂扩产阶段负债率亦达85%。在重资产、长周期的新能源赛道,高负债是扩张期的常态。
战略投入见成效:赛力斯重庆第三工厂投产、一体化压铸线落地、超充网络布局,这些真金白银的投入,正在转化为长期竞争力。
关键转折:赴港IPO若成功,赛力斯将获得200亿级资金弹药,进一步巩固技术护城河。资本市场看中的从来不是短期负债,而是未来增长潜力。
四、华为“五界”共存:危机还是机遇?
认为赛力斯因华为合作车企增多而失宠,实属低估了智能生态的底层逻辑:
华为需要“群狼战术”:从手机到汽车,华为始终通过多品牌覆盖全价位市场。问界主打30万+高端市场,智界锁定20万级家庭用户,享界瞄准商务场景……差异化布局反而做大蛋糕。
赛力斯的先发优势:问界已建立高端品牌认知,M9月销稳定破万,用户基盘达50万级。后续车型迭代、换购需求、生态联动(鸿蒙车机+手机)将形成滚雪球效应。
行业预判:到2026年,华为智选模式年销有望突破150万辆。作为头部玩家,赛力斯至少能分走40%份额,60万辆年销目标触手可及。
一句话,别用旧地图寻找新大陆
唱衰赛力斯的逻辑,本质上是用传统燃油车时代的“品牌自立”标准,审判智能电动时代的生态共赢。当比亚迪靠三电技术封王、小米凭生态跨界造车时,赛力斯选择与华为深度绑定,何尝不是一种更务实的生存智慧?
短期销量波动从不是判定车企成败的标准,穿越周期的能力才是关键。赛力斯的真正考验,在于能否将华为赋能转化为自身体系力。至少从M9的热销、智驾ADS 3.0的迭代速度来看,这场“华为+赛力斯”的实验,远未到终局。
留给质疑者的时间不多了:当赛力斯用2025年下半年销量打脸时,谁还记得那篇贩卖焦虑的“寄生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