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以为比亚迪在国内已经躺赢了,但扒开数据一看,后院早就有人摸进来了。10月份,刨去出口,比亚迪在国内的销量其实是滑坡的。谁干的?吉利,还有零跑。
我随便翻了下销量榜单,除了比亚迪,吉利排第二,零跑虽然还在后面,但涨得挺快。特别是零跑,似乎在走一条走偏锋的路——他们不光抢市场份额,还试图复制比亚迪的套路。你知道吗,零跑这个品牌,从一开始的入门级微型车,慢慢开始做更大块头的车,甚至还想搞个纯电MPV。更厉害的是,他们不是走那种死磕价格的路子,而是试图在配置、技术上下功夫。
我打个比方,就像你在选菜:比亚迪就像那些价格实惠,卖相不错,但偶尔嘴硬的大姐,敢拼价格,也敢拼配置;而零跑更像那个精致细心的小兄弟,花点心思在细节和技术上下功夫,目标不是和你打持久战,而是要成为你。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零跑的电池技术,确实看着还挺靠谱的,虽然不一定比比亚迪的刀刀见血,但也不是那么容易被打倒。
吉利嘛,这哥们儿算是个打工皇帝,开始跟比亚迪硬刚了。毕竟,比亚迪在传统燃油车+新能源的组合上布局早,销售渠道再加上技术实力,确实厉害。但吉利不慌,他们走的路线偏务实——多线作战:自主品牌、合作平台,还有海外市场——你出海海豚我就用海鸥反击。实际上,吉利到现在为止,整体的供应链还算稳妥,各个厂家的零部件都能按时供货,谁都知道,供应链这一环,要是真的出事,轻则交付延误,重则品牌就凉了。
说起供应链,坦白讲,我感觉这才是真正的门道。你想,工厂里那堆零件,比作厨房的食材。供应链管理就像厨房备菜:原材料得新鲜、供应得及时,否则菜就做不好。比亚迪能一直把供应链管理做得很好,是因为他们用的是自研+自建的策略。而零跑呢?他们借助斯特兰蒂斯集团(就是标致雪铁龙那帮欧洲老炮儿),一边加入他们的全球供应圈,一边自己搞高级的电池包和电子架构。这种借船出海的策略,有点像小时候我们玩组合拼装玩具,你自己不一定全能,但拼凑组合出一个完整的模型,效率更高。
话又说回来,零跑这样模仿+创新+合作,虽然看着满载信心,但也隐藏很多变数。毕竟,技术壁垒、供应链稳定性,还得时间验证。而且,打价格战的路子,敌人不止比亚迪一家,还包括造车新势力的对手们,谁都知道,打价格不是长远之计,还是得靠技术和服务取胜。
对比实操的话——挺有意思的。我曾经问过一位修理工,他说:比亚迪的车,虽然便宜,但修起来确实省心,零件也好找。但他话锋一转,零跑的车,不到一定规模,很难保证万无一失。毕竟,技术再新,零件多,出问题的概率也会涨。我还特别翻了下相册,看到一台零跑M7,天呐,线束里面布线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复杂。这就是个信号:技术越先进,出错的风险也越大。
而我自己在心里计算过——据估算,百公里成本比亚迪可能在1.2元左右(燃料和电费,成本最低的那一块),而零跑的估算会高点,可能1.4元,用料多了,成本也随之提升。这是不是个反向现象?因为某些零散的五金、电子,零跑为了追技术,舍不得降低成本啊。
还有个细节,关于保值率。据我身边朋友说,10万公里后,燃油车还能保持6成的价值,纯电动可能只有4成左右。这个折旧钱其实挺现实的,损失也直接影响购买力。未来到底会怎么样,我也没法预料。
未来十年,谁能坐稳第一,谁还能笑到挺吊诡的。比亚迪的市场规模,意味着它在很多细节上都做得很稳,但每天都能看到,有些新品牌在快速突破他们的壁垒。零跑是不是会有点像当年特斯拉在国内那个样子——逼得比亚迪不得不加码?还是说,谁都别掉以轻心。
我在想,您觉得这个市场,真正对技术和服务有感情的,还是那些能打价格战到极致的车企?老实说,哪怕是我这个行业看得再清楚,心里也琢磨不透。大牌之间的博弈,总有他想不到的变数。
突然觉得,车企们就像在玩一场没有终点的棋,谁都在试探对方的底线。这场牌局里,永远的赢家其实不存在。想想都刺激——我们这个普通消费者,能看到,甚至用得更便宜、更优质的车,真不错。
你说,零跑还会在哪个细节上突围?我真挺好奇的。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