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集团这份数据出来,我还真琢磨了会儿。
你看,10月份只有170711辆,跟去年同期比少了大概20多万,能想象么?这其实很符合我平时观察到的趋势。虽然新能源还算稳点,10月涨了点,4.95%的增长看着还不错,但整体的跌幅,真不是说说而已。这一两年车市都挺危险的,不光是大环境不好,竞争压力也在变大。
我有个朋友是修理厂的,他最近跟我抱怨最多的,就是客户变得挑剔了。以前开个车出去跑,出了点小毛病多半修个几百块、几天就能搞定。现在这些新车,哪个都比不上十年前那般简洁。电子设备多了,出故障的可能性也大了。他说。有时候连个什么控制板都不便宜。你说,卖车的时候,车厂都极力吹电气化、智能化,结果一到出故障,售后跟修理的心情都变得抓狂。
这也让我想到,正是因为研发链条变长、越做越复杂,厂家和供应链的博弈也变得更难。去年我一朋友的供应商突然涨价,材料成本瞬间飙升了10%以上。这就像我们买菜一样,本来一斤菜10块,突然涨到11块,还不一定买得到了。一旦成本变了,能利润还能保持吗?尤其是在市场价格又不肯涨的情况下。
但奇怪的是,新能源车辆似乎表现还算坚韧。10月销量涨了点,也让人想起之前踩油门时的期待。我经常想,新能源到底有多大务——是不是市场潜力比传统燃油车大?我猜(这点没仔细算过),估计百公里的电费大概在2-3块左右,比油钱少了20%左右,减掉电池折旧和充电桩养护费,还算合理。
我也不免要砍一下这个行业的吹牛。新能源车的保值率其实我觉得还差点意思。我看到一些二手新能源车,折旧比燃油车快得多,可能一年后还剩六成,二年就五成,这一块我觉得还没完全稳定下来。再打个比喻,新车像新游戏,体验VIP,但到第二年,掉粉(价值)就明显了。
回到广汽,他们10月的销量能继续增长,大概是因为新产品推得还行。其实我看到一段销售人员的聊,他说:涨价压力大,促销不太敢大规模做。这也符合当前的行情——利润空间压缩得厉害,但大客户还是得争,渠道要稳住。
至少新能源汽车这块,市场还在磨合中。虽说整体销量占比还不至于逆天,但它表现出了稳中有升的趋势。这让我觉得,未来两年,新能源的份额应该还会继续走上坡,只是不是每天都在涨,而是保持一个缓慢爬升的节奏。
对了,前几天我还随机跑去看了一下几家车展。其实很多品牌都在大力推新能源,但我发现,顾客们对价格还是很敏感。比亚迪新出了几款SUV,配的电池容量很大,续航>600公里,价格却和之前基本持平,但你不难发现,更多人还是会犹豫。为什么?因为他们心里其实还在算性价比。
我还记得我之前的个人经验:我试驾某款新能源车时,车内辅助驾驶功能好多层,操作还算顺手,就是价格让我犹豫了。毕竟,那要比同级燃油车贵个10K左右,这笔钱其实不少。谁都想省,谁都想买得值。
(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到供应链,还有人会问:你怎么知道也许突破点其实就在零部件上?这其实我自己也在想,也许未来某个突破点会是在电池成本压缩或者快充技术提高上,但又有点没底。就像我翻了翻自己相册里的旧照片,最开始买车的时候,电池单体价格还在300元/瓦左右,现在说降到100元/瓦,也差不多做到了,说明技术其实在不断进步,但这种改善融化得很慢。
再问一句,车企是不是都死磕研发?这个我说实话,有的还是死磕,但也有公司,走的就是快制造快问世的节奏。比如某品牌就把设计和测试流程大大缩短,从原本一两年的周期,压缩到半年内完成。这其实也挺冒险的——没有充分验证,就投向市场。像我认为,研发不是炒菜快,是要熬汤久一点,但快节奏让很多细节没得慢慢打磨。
话说回来,我总觉得,很多所谓的小发现才是突破的源头。某厂推出的快充技术,让30分钟充80%的车子在我看来是个救命稻草。如果能像手机一样普及快充,让新车在20分钟就能跑出300公里,那未来的驾车体验恐怕会大不同。
这里面有个假设——我猜(这猜测很扯,没有太深研究)电池的原材料会成为最大瓶颈。因为锂、钴这些材料,需求量飞涨,价格也会随之波动。你去年我查过,锂的市场价格从每吨8万元涨到12万元,涨幅不算太大,但波动很大。
(这段先不展开,回头还得再深究)
广汽的数字告诉我,这个市场还在调整中。新能源虽然稳中向好,但整个行业的压力仍在。供应链紧张、成本上涨、消费者偏好变化,都在不断冲击这个行业。
或者,你猜,短期内,新能源还能走多远?或者,别忘了那些传统燃油车型,也不是死穴。刚才我跟朋友在咖啡厅聊过,他说:烟囱还在,油还在,只是换个方式,用得更聪明点。说不定明年汽车市场会出现新商城,传统和新能源共存,就像多年的老朋友。
(这段见仁见智,留个悬念吧)
反正我心里一直想,未来的车,要什么样?可能还得考虑人怎么用车,车怎么帮人。到底哪个更懂人心,说不准,只有时间能给答案。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