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是一种有趣的动物,尤其是在写财报分析的时候。大家都喜欢把盈利这事说得像是抢能源宝藏,谁“先上岸”谁就是王者。但在这个新能源战场,岸边其实早就挤满了下海又上来的,踩在别人肩膀上的,摸鱼的和钓鱼的。以为自己是美剧里的主角,结果只是剧情推动的NPC。要说2025这股“蔚小理零米”大戏,真的是你以为的高潮,实际上全是预告片。
今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又愉快地“扩容”了,有点像健身房老板每年都说会员人数暴涨,结果蹭热水的永远是一拨人。上半年净卖了546万辆,增速还标了个33%做封面,但看得出来,大家其实都在用显微镜观察谁家车企终于不裸奔了。零跑成为那个终于“上岸”的人,想必董事长上班都不再提裤子了。小米毛利率喜人,财报上把数字写得像炫富发票,蔚来还在持续亏损,理想和小鹏则一边努力挤出利润,一边在扩张中脚踏西瓜皮。
说到盈利分梯队,这阵营感觉像篮球队选队长。以前一个理想就能“C位出道”,现在变成了“理想+零跑”的双子星,不过,一个星星亮着,另一个还在电磁炉旁预热。这不是我瞎损,是现实比段子还荒诞。理想汽车老牌优等生,11个季度“连续盈利”,眼瞅着也开始有点虚。二季度净利润十多亿,看着喜庆,但营收不升反降,价格战打得跟雨天巷口摆摊一样辛苦。更惨的是人家增程路线一度是祖传宝贝,现在被全村仿制,MEGA、i8纯电车型一上市就扑街。你以为理想能靠“冰箱彩电大沙发”把用户绑住,实际买家更关心你家充电桩离我家有多远。
零跑今年是闷声发大财的典范,近来财报都拿来泡茶。营收一下子涨这么多,公司微信群估计天天发红包。但别高兴太早,净利润虽然第一次转正,但这个“正”字可能还穿着斜杠。上半年卖了二十多万辆,同比涨一倍半,看似疯涨,实则靠着“低价走量”,拼的不是技术,是谁家员工流汗多。毛利率飞跃到14%,但在一群玩命薅羊毛的同行里,这点盈利就像过年收的压岁钱,很快全花掉了。
小鹏也没闲着,自家MONA M03把“性价比”喊得比楼下早餐铺还响。新车交付量赛跑,去年一年的量上半年就干完了,营收也刷了一把新纪录。净亏损收窄,小鹏董事长应该把“节流小能手”的锦旗挂办公室了。但别让财报带了节奏,毛利率看着好,长期战略其实还在高压锅里焐着。毕竟科技创新这口锅,温度太高了容易烫嘴,太低了别人吃不饱。
说起小米汽车,科技圈的“自来红”。毛利率26%,那是活生生的成果展示,把造车做得像卖手机附赠耳机。首款SUV上市锁单24万辆,粉丝们的转发量一度让服务器流汗,比当年雷军喊“为发烧而生”还管用。不过别忘了,二季度还是亏了3个亿,不过人家亏得非常优雅,跟旁边蔚来比堪称“井底之蛙与天边彩虹”。小米之所以能在财报里笑出声,收藏的不是“智能”,而是产能。订单多产能慢,下单的消费者可能等到下雪才拿到车。那句“交付周期十个月”,足够你做完一场人生变革,顺便把话题改成“智能家电”。
蔚来就是那种“别人上高速,我还在找停车位”的选手。多品牌战略听起来高端,其实就是全家一起摆地摊。营收三百多亿,却亏了超过一百亿,感觉每卖一辆车都得掏出一条秋裤。成本高是常态,多品牌运营让资源变成瓜分鸡腿,谁都不舍得撒手。中低端品牌铺得欢,主品牌却背着盈利的包袱往前喘。有时候觉得蔚来挺像我小时候分家产,大家都想要地,最后每个人分得一根地瓜秧。
五家企业各有各的难,销量成了医生手里的听诊器。谁卖得多谁活得久,问题是谁家“走量”不是靠特价就是跳水。零跑靠低价走量,产品溢价能力却成了孙悟空的筋斗云——翻不出如来佛的掌心。低价抢销量没错,但以后升级品牌时,发现自己只是家“两块五半成品超市”。
零跑最怕对手把低价旗子也插过来,到时销量冠军就变成“薅羊毛大联欢”。品牌和价格谁先跌,谁就先掉队。这不是危言耸听,这行业只认实打实,玩虚头八脑只会被淘汰。
小鹏玩法更像双轨列车,一边贴性价比标签,一边想高端溢价。可是消费者都聪明,买了平价产品后,很难再为G9高端买单。你想让大家爱上G9,就得先让MONA别喧宾夺主。技术创新也是活生生的试炼场,智能化不断厮杀,谁家如果不推新概念,最后只能在楼下喝凉茶。
理想更是一锅老汤,增程路线已被同行喝了个底朝天,纯电新车又不灵光。主力车型销量低,市场反馈薄,品牌陷入“增程失灵、纯电找不到调”的锅底状态。即将上市的i6被寄予厚望,可惜新能源市场追新头太快,理想也难保单车救全局。
小米一出场就带着光环,交付量久未达标,产能成最大短板。用户订单如山,但排队像领号进夜市,谁都怕昨天下单,今天老板跑路。产能不提速,交付周期一拉,用户心就飞向旁边邻居。供应链和生产线再不加班,客户只能坐家里玩智能马桶盖。
蔚来多品牌战略看像拼图,实际是碎片化经营。乐道和萤火虫填了品牌空缺,可成本却像房产税,一年一涨。高昂的资金、研发费用和渠道成本全像扑克牌散桌了。资金分配稀了,谁都难翻盘。
新势力淘汰赛已正式进入“精细化比拼”。理想、零跑都要巩固盈利,不然下个季度财报可能就开始读风险提示书;小鹏、小米要把盈亏平衡点捡起来,别让品牌陷入泥淖自黑;蔚来如果还在“多品牌协同”里不舍得止损,可能很快就要在年会抽大奖改成抽存活权。
归根到底,新能源造车比的是谁能在成本和创新之间自如跳舞。压成本太狠,产品成了豆腐渣工程;技术堆太多,盈利成了画饼。市场增速开始放缓,每家都在喊关键词,却很少有人能三位一体。谁能把规模、盈利和品牌做成三重门,谁就能在淘汰赛中笑到最后。那些还在财报里溜号,没找到核心竞争力的,估计也只能在下一次行业更新时,被迫删号重练。
说到底,新能源市场和打游戏一样,谁都说自己一把好牌,实际上都是斗地主,牌烂了就自带黑色幽默。谁真的笑到最后,不一定是最努力的,可能就是那个在岸边吹着海风,笑看别人下海再上岸的人。毕竟这个市场,谁都能做半年“上岸”,谁都能做半年“落水狗”。你说荒诞吗?不,这只是新能源财报的日常。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