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逸也混动了?别小看这步棋,日产或许瞄准的不是比亚迪

在中国轿车市场混战的今天,如果问一台车怎么能既适合跑网约车、又适合爸妈代步,还能成为家庭第一辆车,估计不少人会下意识说出两个字:轩逸。

是的,这台已经卖出500多万辆的“神车”,不仅撑起了日产在中国的半壁江山,更是合资家轿在10-15万区间的“常青树”。但现在,它也坐不住了——混动版轩逸已经进入路试阶段。

轩逸也混动了?别小看这步棋,日产或许瞄准的不是比亚迪-有驾

问题来了:轩逸凭啥还想继续占领市场?一个老车换个混动就够了吗?

这不是简单换动力,是轩逸在下“止血”棋

在很多人看来,轩逸早该“电动化”了。油车黄金时代基本落幕,自主品牌混动车型一个接一个爆发,油电同价正在加速实现。

而轩逸这边,动力系统多年未变——经典款搭载1.6L自然吸气+CVT,新款也不过是略微优化,几乎等同于“吃老本”。你要说它省油省心没毛病,但它在技术表现上早已不是合资阵营中的“优等生”,甚至被比亚迪、吉利、长安这些自主品牌的混动家轿拉开差距。

日产需要一个技术更新点,而不是继续靠“合资身份”和“皮实耐用”维持份额。

而e-POWER混动系统,正是它手里唯一能打的牌。

e-POWER到底是啥?它跟插混、油混有啥区别?

不少人看到e-POWER这个词时容易混淆,以为是“油改电”或者“轻混”,其实都不准确。

轩逸也混动了?别小看这步棋,日产或许瞄准的不是比亚迪-有驾

e-POWER系统本质上是增程式电驱混动:

• 发动机只负责发电,不参与驱动车轮;

• 驱动部分完全由电机完成,类似电车的驾驶感受;

• 不需要外接充电,完全依靠汽油作为能量来源。

对比来看:

系统类型 驱动方式 是否充电 驾驶体验

e-POWER 电机驱动,发动机发电 否 纯电感

插电混动(PHEV) 电机+发动机 是 可纯电也可油

丰田THS油混 电机+发动机协同 否 偏燃油车感

传统燃油 发动机驱动 否 最传统

这个逻辑,和理想L系列的“增程电动”有点像,但日产更早就玩上了这套,而且适配的是紧凑级家轿。

我在日本坐过一台Note e-POWER出租车,印象最深的是起步特别轻盈,没有传统油车“轰一下”的震动感,也没有CVT变速箱那种“滑行感”,就是电门踩多少,车就走多少。油耗也真实——日本城市道路拥堵程度不比国内轻,一圈下来百公里油耗大约4升,比现在轩逸1.6L版本省不少。

轩逸也混动了?别小看这步棋,日产或许瞄准的不是比亚迪-有驾

为什么现在推?日产其实没得选

目前,轩逸在中国已经被“自主混动化”的潮水慢慢逼到了边缘。

我们看几个对手在干什么:

• 比亚迪秦PLUS DM-i已经进入7万+起售区间,不仅便宜,而且还快、还省;

• 长安逸动在混动上发力推出iDD系统,节能能力比传统合资车要强;

• 吉利帝豪L 雷神Hi·X一脚油门下去,也是6秒多破百,油耗却稳在3升多。

这些车不仅价格直逼轩逸,配置、性能、用车成本全方位挤压。日产如果再不推混动,轩逸的价值优势将进一步被吞噬。

e-POWER在本田、丰田、通用还没大规模推广同类型技术时,有望抢先一步占领“电驱但不充电”的细分市场。

但它也不是完美方案:e-POWER的几个“硬伤”

当然,e-POWER再先进,它也不是万能解药,甚至可能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1. 成本不低,售价不一定亲民:

e-POWER的核心是电驱系统,而电驱意味着成本上升。日产如果定价过高,会失去10-13万元区间的性价比优势。

2. 无法外接充电,无法享受新能源绿牌红利:

这是最大短板。相较于插混和纯电,e-POWER依然是“油车身份”,牌照、限行、政策优惠一样沾不上边。

3. 中低速省油,但高速优势不明显:

根据日本市场实际数据,e-POWER在城市拥堵路况下确实省油,但到了高速路段,发动机频繁介入发电,油耗会高于传统油混。

所以说,轩逸e-POWER更适合城市通勤人群,尤其是那些想要电车驾驶感,但又对充电环境没信心的用户。

轩逸也混动了?别小看这步棋,日产或许瞄准的不是比亚迪-有驾

总结:轩逸混动化,不是“弯道超车”,是“守住阵地”

别把轩逸混动当成什么颠覆之作,它更像是日产在时代大潮下为自己争取喘息空间的一步“守势棋”。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它意义在于:

• 如果你不想折腾充电、又想要省油体验,它提供了新选择;

• 如果你对丰田双擎没兴趣,又不放心自主混动耐用性,轩逸混动可能是你过渡期的“务实方案”。

但它能不能重现当年“家轿王”的盛况?还要看日产定价策略和技术细节有没有诚意。

毕竟,今天的家轿市场,不再是“耐用”和“合资”就能赢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