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个大实话,现如今的汽车圈,跟电商“618”似的,每隔一阵就得来个新动作,不放点大招都不好意思出来热闹一下。
你说,是不是这么个路数?
可这回上汽和华为真就来点实的,直接上了个“16万小订”的大热搜,别看数字摆那儿,背后的学问可不少。
说来也巧,9月23号那天,鸿蒙智行的秋季发布会气氛热烈。
上汽和华为“官宣CP”,首款共创车型尚界H5光鲜亮相,价格嘛,15万多点起步,高配快20万。
听着价格你可能会咂咂嘴。
可现场那订单数据一出来,立马就能让许多同行心里拔凉拔凉的——开售还没多久,16万台预售达成!
咱换个说法,这都能抵上某些品牌全年销量了。
再听听高配Max版订单竟占七成,这不就相当于点单人群一边说着理性,手却忍不住往最贵的滑。
有人纳闷了,咋一新车还没让用户彻底摸清底细,预订热情就这么高?
难道真有啥隐藏玄机?
别急,这事要慢慢掰扯。
首先,上汽不是“初生牛犊”,人家底子厚,经验足。
再加上华为这些年智能驾驶技术那是有目共睹,尤其是自家乾崑ADS 4系统,各种“黑科技”加持,3颗4D毫米波雷达、192线激光雷达,想想看,连马路上的“马路杀手”都得认认真真打个招呼。
你要问这套东西有啥用?
一句话——高速、城区、快速路都能驾轻就熟,基本是“你负责帅气它负责聪明开路”。
更不用说续航表现,纯电版能去655公里,说远谈不上,起码城际来回没什么压力。
喜欢增程版的朋友,综合续航1360公里,油电双保险,谁出门没个里程焦虑?这下能放心大胆地开了。
其实,这次上汽“政策还不止一点点”,格局要大得多。
你看,从8月起,上汽接二连三推了好几款重磅新车——尚界H5只是个头阵,MG4纯电、智己新LS6、还有奥迪E5 Sportback啊!
啥意思?
你琢磨琢磨,去年下半年起上汽就跟打了鸡血似的,把自己脑袋都快拧掉重上了——主业该瘦身的瘦身、该合并的合并,一门心思搞突破。
对外嘛,门槛抬高了,各种联动、合作,姿态摆得足足的。
更厉害的是,直接喊出“2027年重回行业老大”,国内份额拿七成,自己家牌子和智能电动车型拿六成,这劲头不是一般的狠。
但问题也来了,喊口号谁都会,关键销量能不能跟上?
数据说话——2025年8月的整车销售36.3万辆,同比猛增41%,环比也有7.7%的漂亮涨幅,单月销量连续八个月起飞,“闭着眼都能笑醒”。
这波操作,业内没几个不眼红的。
再加上9月,尚界H5一出场,大家都坐不住了。
LS6呢,上市不到半小时大订破万,奥迪那个E5 Sportback也一样,发售半小时大订突破1万。
每一款上市都带来新一轮抢购,说难听点,谁还记得去年那个销量发愁的上汽?
这一波改革和新车“组团作战”,把整个下半年节奏都提起来了,只要交付跟得上,年底KPI估计得爆表。
当然,讲到这你可能心里咯噔一下:这些数字到底有多少水分?
“16万小订”是真的市场认可,还是背后藏着资本操盘的猫腻?
这一茬,咱得把话挑明了。
所谓“小订”,就像网红店限量奶茶,你掏几十块先锁个位子,将来要是不满意钱还能退,这跟“全额大订”性质不同。
但你别小看这16万,那就算有一半人“变卦”,剩下也够不少公司一年吃大席。
更关键的是,大订的数据往往更加“刚性”些,你看智己LS6、奥迪E5,同样上市几十分钟就破万,这才叫“用户用钱包投票”。
再咂摸一下这场发布会,咱不能光看数据热闹,得瞧瞧背后门道。
说白了,这种“上+华”联合模式,本质是汽车老江湖和技术新贵强强联手,各自长板优势最大化。
上汽负责造车和体系资源,华为输出智能化与系统。
这就像一桌饭局,一个主厨负责下料、手艺到位,另一个能拿出独家调味料,合起来味道不说绝世,也起码能让老饕们点头。
这种组合,最起码避开了“单打独斗”老毛病,也能在当下智能电车的荒漠里闯出点新鲜路径。
不过,现在智能汽车赛道卷得厉害,国内合资、自主品牌、造车新势力一个接一个。
没有点真家伙,是撑不起连续热销的。
华为的智能方案和自动驾驶系统本身就有技术门槛,这次又搭载到了上汽成熟造车平台上,等于锦上添花。
有点像是“王炸+王牌”的组合,要是产品力真能在线,后劲就不可小觑。
但说“高配订单占75%”,是不是噱头?
这却不一定,咱身边不少朋友下单时确实狠起来“直接ALL IN”,但这现象还有待长时间市场验证。
毕竟,大家也都见过“开局火爆、中期不温不火”的戏码。
拿数据说事很美,但能不能真拿下用户信任,才算王道。
而把镜头拉远点,这波上汽改革不能说没用。
对内收拢战线、专心搞主业,对外不断松口气,主动跨界拉高手,和华为这“联名款”,就是顶着行业大势开辟新赛道。
销量、市场份额目标定得很高,行动起来也够果断。
实际上,整个车市的格局已经变了大样。
智能互联、L2+L3自动驾驶、新能源一股脑成为大家比拼的主战场。
老派的单纯靠动力、机械素质揽用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现在谁能抢先一步把“聪明的车”做得接地气,谁就是王者。
上汽和华为这么个组合,既有传统基因,也有创新技术,至少目前来看,路线选择没啥大毛病。
但要真想守住江山,还得不断迭代,一步也不能停。
当然,眼下最受关注的是“上市即交付”的节奏。
明面上说得轻巧,背后却是生产协同、供应链配合的大考验。
一边销量火热,一边让用户等得不耐烦,一有风吹草动口碑就能“翻车”。
产品好只能赢开局,售后体验、交付效率、后续系统升级,这才是决定成败的长久战。
说实在的,造车这摊事,光会炒热点、炫技术不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分分钟就会被市场冷落。
用户已经比以前精明太多,不是单凭一串“牛X参数”就能掏钱。
谁都知道,没点“真功夫”,互联网吹得再玄幻也只是烟雾弹。
到头来还是那句话,车是用来开的,不是专门当朋友圈谈资显摆的。
再潮的技术,终究要变成靠谱的出行体验。
啥叫真正“智驾”?
不是路上哗啦转一圈让人惊呆,而是能让普通人用得舒心、省心。
所以,尚界H5的后市怎么样,得让时间给出答案。
现在下结论还早,数据再亮眼,都敌不过真枪实弹的市场检验。
写到最后,还是想调侃一句:汽车市场江湖风云扑朔迷离,你方唱罢我登场,高手过招结果还没出炉。
炒作有理,但别把消费者当“韭菜”随便割,这届用户可精着呢。
上汽+华为板上钉钉是当前最强“CP”吗?
别着急盖章,看交付、比用车再说。
一句话,这年头,不光要会造车,更得会讲故事,拼到底的永远是产品力。
你觉得,智能驾驶为主的新势力和传统老大们配合,会是双赢还是互坑?
留言聊聊呗,看看你是“买单族”还是“看戏派”。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