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娱乐圈才天天折腾排名、流量和销量?错!其实中国车企玩销量榜,比追热点还上头,热闹到“恨不得把每周都当春晚”。2025年春天,中汽协刚发了个倡议“别再拼销量周榜了”,本来以为靠组织威信能让大家收收手,结果半年过去,谁都没服软,榜单照发不误,舆论场上排位战打得跟格斗赛似的。甚至有车企为了销量数据真假、排名掰扯半天,互怼比拼,搞得网友都笑了这架势,要是不知道还以为中汽协是娱乐公司,天天搞话题榜单冲刺呢。问题来了造车的一天天把销量排行当命根子,真的有必要这么拼吗?这事儿背后,咋就这么难“淡定”,难道都是装的?今儿咱们就开聊,看看汽车圈为啥这么“上头”,到底是有啥不能说的秘密。
呐,车企销量焦虑到底从哪来的?你还真别以为是这两年消费降级搞得大家都虚了,其实销量情结这东西,老祖宗传下来的——历史悠久,比宫保鸡丁都资深。说起“拼销量”这一套,得从100多年前的福特聊起。那家伙1914年搞出流水线生产,直接让汽车第一次走下“贵族专属”的神坛,变成老百姓也能摸得着的日用品。那阵儿,T型车神一样霸榜——只卖黑色,连别的颜色都不舍得碰,就是为了压缩成本阴死竞争对手。你说轴不轴?但人家确实玩出名堂了生产越多越便宜,价格降了销量爆,利润就一路飙升。不信你瞅,1909年开始卖,1927年停产,短短一二十年,T型车全球卖了1500万台,价格能从800多美元一路打到260块钱,利润也软绵绵地全都进了福特的口袋。
可见,“规模效应”是老江湖了。后头英国学者琢磨明白了,单一车型一年要卖到20万~30万辆,才能把成本砍到底。丰田直接抄作业,每个平台销量轮流打够“数”,成本优势永葆青春,谁跟它比都跟打了鸡血似的费劲。你说这道理简单得像炒鸡蛋,但99%的车企不是卡死在这儿,就是被这玩意儿拖进泥坑里爬不出来。眼看新势力造车拼命冲销量,跟多年前的老车企如出一辙,其实根子都没变过——谁能活到规模效应、谁能降价还不亏钱,谁就能坐稳江湖地位。这“拼销量”说得粗俗点儿,根本就是跟命抢饭吃,看着风光实际压力大得能把钢板压弯。
你瞅瞅,车企销量题简直跟“劫后余生”似的。2023年,新能源车企都在嚷嚷“年销36万才能刚够着规模效应”,结果国产新势力到2024年能爬到这门槛的没几个。现实版“生死时速”噼里啪啦上演着融资、烧钱、亏本卖车,轰轰烈烈地拍马赶集,目的只有一个——赶紧冲到销量临界点,否则连喘气的机会都没有。你造车吧,前期投入能把钞票变成烟花,一亮相全烧没了,没销量成本根本下不来。靠几百几千辆撑场面?那纯属逗自己玩。老百姓都懂,大市场拼的是“你大我才敢买”,你小我就怕你明年歇菜,买了图啥?这买车心理学,跟过年抢“年终奖”一样,谁都想押对宝。
不仅新势力要拼命冲销量,合资品牌的日子啊——也是“一把鼻涕一把泪”。你看2015到2024这十年,国产乘用车一路逆袭,市场份额蹭蹭往上窜。老外品牌呢?法系都快找不到了,韩系美系也不灵,连常年神坛的日系、德系霸主地位眼瞅着一年不如一年。别看这些合资厂商在全球都是“大象级”,但你要知道,中国市场才是它们的“饭碗”,像BBA这些高端大佬,三分之一销量都靠中国人买账。这现象就好比东北搞豆腐厂,豆腐不卖给村里那几个大户,转手就得改卖辣白菜,最后亏得裤衩都不剩。你说它们能不拼销量吗?淡定得了?那是想不开。
还有“库存”这颗定时炸弹,车企天天为库存头大。整车和零件堆积如山,产线闲着,工资照发,仓储要钱——那是资金活埋。更要命的是,汽车更新迭代比抢红包快,老款还占着仓库,新款刚上市又得推销。大众这几年在中国销量和收入连着下跌,2024年还亏钱,逼到只能在德国和中国裁员。你说人家CEO都表态了,“已经严重到改天换地”的程度,你让这车企怎么淡定?
好像故事到这儿就应该平息了,大家拼完销量各回各家,让技术创新、服务升级才是王道?做梦吧,表面风平浪静,暗地里全是暗流涌动。比如合资车企,明明觉得自己“底子厚、品牌硬”,遇上市场寒流,实际跟下雪天在冰面上走一样,没摔而已,随时都能一屁股坐地上。降价冲销量这事儿,有人就觉得“既然都亏着卖,干脆别卖了,赚有意思吗?”可换个角度不卖等于等死,冻死的狼跟饿死的兔子都一样,都没有“下局”。
别看三菱、铃木、讴歌那些品牌名气响,销量不行说退出就退出,广汽菲克曾经一年卖22万,几年就成马路上的稀有动物,最后甚至申请破产。“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汽车圈子里,骆驼不抓紧找吃的,跟野狗都抢不着,一样得饿死。这几年传统车企利润率也没法同科技和消费巨头比,巴菲特都不愿涉足,他老人家话糙理不糙——美国历史上有两千多个汽车公司,活到现在只剩仨。可见,即便你曾经风光无限,只要销量掉链子,立刻就得“明天不上市,今天就下岗”。
有意思的是,这种“假性淡定”成了行业公认的战略。谁都知道销量是命,但嘴上还得硬撑说“我们战略升级、品牌创新”,可心里门清——没销量那是闭眼等死。用户持币观望,车企拼命自救,整个市场像一锅“翻滚的豆腐汤”,热得拆不开,冷得冻不成型。轮到小型车企,哪怕一时风头无两,销量上不去还是等死,没人能让“高贵淡定”变成现实。你说这阵仗,不拼销量谁来陪你玩?一层层剥开,发现汽车行业的“煎熬”才刚刚开始。
原本你以为“只要规模够大就能搞定”,然而现实忽然杀出个大反转,直接把前面的认知干碎。瞧瞧近些年,国产品牌横空出世,市场格局翻天覆地——拼销量不仅关乎生死线,更成了行业破局和洗牌的重要武器。合资品牌的老本吃到头,国产造车摸着市场脉搏开始反击,把产品力、科技创新、服务体验“打包”组合,逐步收割曾经的外国车企地盘。你以为价格战是唯一出路?错!只要有更新鲜的技术和更接地气的玩法,老车企的库存和品牌优势一夜之间就能清零。从蔚来、小鹏、理想到比亚迪、吉利,大家“烧钱+创新”俩手抓,销量追着天花板跑,成了“下一个天选之子”。
这时候,那些没赶上潮流的大品牌开始露出“老年病”压不住库存、赶不上新技术,管理落伍,裁员压力山大,被国产品牌一通死打,市场份额大幅缩水。2024年第二季度,大众竟然亏了,这事搁在几年前谁敢信?这种反转就像打麻将,牌局忽然洗牌,原来一家独大的“老炮”眼看着被新人抢尽风头。行业规模和利润不再是绝对保险,创新、服务、用户体验成了新一代车企争夺的核心。销量焦虑升级成创新焦虑,不进步就等死,从“能不能卖出去”到“谁能玩出新花样”,汽车圈的江湖规则早换了牌。
更够意思的是,中国市场已进入存量竞争,不再是“谁新谁赢”,而是“谁稳谁活”,你看这气氛——降价不行,疯狂冲量也快玩不动,车企要拼的,其实是怎么在大浪淘沙里守住基本盘。像一个老东北烤红薯摊子,头年卖谁都行,今年谁都抢,你不整点绝活、怪招,分分钟被人撵出摊位。眼看着一堆车企“光鲜转身”,内里却都是焦虑症,销量榜单变成了“行业福尔摩斯”,谁掉队,谁就得等着被踢出去。
但“胜利”是假象,平静更是自欺。市场病入膏肓,还没投切手术刀就碰见新障碍——汽车产业内卷加深,创新焦虑转头变成利润焦虑。以为汽车行业只要拼技术就能出头?其实不然,存量市场下消费者心态变得越来越鸡贼有点小波动都不买账,大家眼瞅着车企裁员、降价,又怕遇到品牌跑路,买车成了“碰运气”。车企越拼销量,越掉进死亡螺旋,很快就拼出一地鸡毛,整个市场斗得跟东北大排档晚上抢台一样,桌椅全翻了还没人喝上啤酒。
这时候,合资品牌的“回归计划”也受阻,库存压顶,产品创新追不上,连品牌大旗都快撑不住。国产品牌咋的也不是铁板一块,烧钱模式下比谁烧得久,容易把市场烧穿。销量战一边高潮迭起,一边又加速淘汰,新老品牌各有各的苦水。监管部门倡议车企别太冲销量了,大家左耳进右耳出,榜单发布依旧热火,舆论场成了大型“数据战争”。表面看风平浪静,实则危机重重,砸钱也不是长久之计,创新换代根本跟不上市场变化。谁能存活下去?那还得看怎么想到新的出路。东北话都快脱口而出了这年头,能扛住的才叫爷们儿,没扛住的,喝凉水都塞牙。
说了这么多,不妨站在那些淡定派、反方立场瞎夸夸——车企你们淡定点好不好?销量,数据,榜单,咋还那么看重呢?不是都说现在是“新质生产力时代”,拼技术、拼服务才是正道?天天让榜单绑架工作,那不得累出心肌梗死!你们没事着急冲销量,是不是图个卫星火箭没钱飞?咱要是都能像互联网大佬一样,小而美,做自己,不也挺好?可现实啪啪打脸——汽车圈谁不冲销量,谁就活不到下周一。“瘦死的骆驼”别说比马大,连耗子都不如,猪来了都得打扫屋子。
其实车企销量焦虑也好、冲榜狂热也罢,外人看着乐呵,内里就是一出出生死竞赛。盯着成本、市场、创新、用户,全是压力锅里埋雷,谁都淡定不起来。别说榜单了,要是能把活干出来能有饭吃,谁愿意天天陪数据过节?道理谁都懂,但落回现实,嘴里喊淡定心里急,车圈的戏码根本停不下来。谁叫造汽车就是砸钱的行业,想小确幸只有一条路——赶紧改行卖东北大拉皮,量多利薄还能搁冰箱里存。
汽车圈里“冲销量”是救命稻草还是饮鸩止渴?有的车企不冲量就活不下去,有的却靠创新和品牌力突围,最后到底谁能笑到最后?老合资品牌拼命守赛道,国产新势力疯狂冲榜,行业洗牌没停过——那么你觉得,中国车企还应该像现在这样眼红销量榜单?还是敢放下“销量情结”,转身去拼技术、拼服务、走出一条新路?你要是下个月买车,会选销量王,还是敢押宝冷门新星?快来评论区开怼、开杠,咱一起聊聊到底啥才是中国车圈的“爷们儿之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