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问我,现在买电车到底怎么选?是追着新势力跑,还是回头看看那些“老炮儿”?这话问得挺实在。以前总觉得合资品牌在电动化这条路上走得慢,但上汽大众这两年真有点不一样了。尤其是ID.系列这波“中国进化”,不光是换个壳、加点配置那么简单,而是从里到外,按着中国人的习惯重新做了一遍。你说它是“换代”,不如说是“重生”更贴切。以前总觉得大众的电车有点“水土不服”,现在倒好,像是把脉把准了,哪儿痒挠哪儿。今天咱就来聊聊,这个曾经的“国民神车”制造者,是怎么在电动时代支棱起来的。
先说外观,ID.系列现在这造型,你还记得几年前那股“未来感冷淡风”吗?圆滚滚、灰突突,开出去朋友问:“这车能充电?”现在可不一样了。新款ID.系列前脸更立体,灯组也更犀利,尤其是那贯穿式LED灯带,晚上一亮,“灯厂”虽说是奥迪,但上汽大众这波操作也快追上来了。关键是风阻系数压得不错,ID.4 X能做到0.28,这不光是为了好看,省电才是硬道理。你想想,百公里加速没快多少,但续航多跑30公里,谁不乐意?而且车身线条更紧致,不像早期电车那样“胖乎乎”,开出去不再是“买菜车”既视感,反而有点“出片利器”的意思,朋友圈一发,点赞一堆。
坐进车里,第一感觉:这还是大众吗?以前一提大众内饰,就是“套娃+塑料感”。但现在ID.系列的座舱,真有点让人上头。中控大屏不再是“贴上去的导航仪”,而是和仪表、HUD形成联动,信息流转很顺。用料也舍得下本,软包、皮质、金属饰条都安排上了,NVH控制也顶呱呱,高速跑120,车内聊天不用扯着嗓子喊。最让我惊喜的是座椅,不仅支持加热通风,包裹性和支撑性都调校得偏向中国人体型,跑长途不累腰。空间也不用愁,轴距拉得够长,后排跷二郎腿没问题,后备箱也能塞下一家四口的行李——妥妥的“床车”潜力股。
说到动力,大众没玩花里胡哨那一套,ID.系列主打一个稳。后驱版电机输出平顺,加速不突兀,百公里加速7秒出头,日常通勤绰绰有余。四驱版性能更强,百公里加速5秒级,一脚电门下去,推背感直接给你安排上。但最打动我的不是快,而是“像油车一样好开”。很多人说电车加速猛但难控制,ID.系列的电控调校反而更线性,收放自如,新手也能轻松驾驭。而且底盘调校还是德系那味儿,过减速带不松散,高速变道不发飘。你别说,这“驾驶玩具”的标签,它还真能沾上边。
智能化这块,以前是大众的短板,但现在真不能小看。ID.系列用的是本土化升级的车机系统,支持连续语音指令、OTA升级、手机远程控车,连高德定制导航都给你配齐了。L2级辅助驾驶也全系标配,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主动刹车,跑高速再也不用手脚不离方向盘。我试过几次自动泊车,成功率挺高,窄车位也能一把进。关键是系统反应快,不像某些“车界网红”,看着配置表顶呱呱,实际用起来卡成PPT。上汽大众这波“中国进化”,把软件短板补得差不多了,甚至有点“打脸”那些早早唱衰它的人。
安全性更是大众的看家本领。ID.系列车身用了高强度钢+铝合金混合结构,碰撞测试成绩稳稳拿高分。电池组有360度防护+智能温控系统,哪怕零下20度也能正常充放电。更贴心的是,它还加入了紧急情况下自动呼叫救援的功能,这在家庭用户眼里,可是实打实的“安全感”。你说新势力堆配置,但大众这“稳”字当头的调性,反而更让人放心。毕竟买车不是买手机,用个三五年,谁不图个安心?
那它有没有对手?当然有。比如特斯拉Model Y,绝对是“老咕噜棒子”级别的对手了。Model Y胜在品牌光环和超充网络,百公里加速快得离谱,但内饰简陋得像毛坯房,悬挂硬得像板车,你说它是“神车”,可日常舒适性真劝退不少家庭用户。再看比亚迪唐EV,三电技术自研,性价比高,配置堆得猛,但底盘质感和操控调校,跟大众比还是差了半口气。上汽大众ID.6 X这级别,算是把“家用大七座电车”这碗饭,端得又稳又香。
有意思的是,最近听说Model Y又降价了,老车主气得蹦起来,直呼“天塌了”。而上汽大众这边,虽然终端也有优惠,但没那么“跌冒烟了”。说明啥?大众还是想走长线,不靠价格战抢眼球,而是靠产品力赢口碑。这种策略,反而让不少持币待购的消费者觉得靠谱。
说到底,上汽大众这波“中国进化”,不是简单地把油车变电车,而是真正理解了中国用户要什么:要空间,也要质感;要智能,也要安全;要性能,也要舒适。它没去当“装逼利器”,也没沦为“买菜车”,而是稳稳地站在了家用高品质电车的C位。以前说大众是“国民神车”制造者,现在看,它还想当“国民电车”的标杆。
这样的上汽大众,你会考虑入手吗?面对Model Y的极简风、比亚迪的性价比,还有蔚小理的科技感,你觉得谁更戳中你的心?这样的车子,你爱了吗?你会怎么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