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这个数字,真是让人咋舌。截止到10月底,全国的销售中心数量达到了372家,售后维修点更是接近358家。你说,怎么感觉蔚来的布点比其他国产新势力都更扎实?我之前还翻了下笔记,蔚来还建了大约3600座换电站,充电站的总数也差不多在4800左右(大部分换电站和充电站是一起的),算下来,大概在五千个左右。这个规模啊,真是用遥遥领先都不为过。
反观小鹏,销售中心400家左右,售后那块不敢保证(估计数还在调整中),充电站大概1600座,含1307座超充。我记得之前和一修理工聊过,他说:这个超充算快的,但和蔚来比,仍然少多了。 理想嘛,551家店,售后和销售是持平的,充电网络也是在3500座左右,超充站900座——重点是,理想还算相对均衡,覆盖面也不错。
我在想,充电网络的布局,和 repair(修理)点的数量是硬指标。蔚来先不说,光是充满超能,能覆盖到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县城还是刚刚好,你瞧那布局,几乎无死角。尤其是换电站,3600座,确实算得上遥遥领先。换电站跟充电站的关系就有点像洗衣液的瓶子和补充装——很多时候都装在一起,但用途不同。
你知道吗?虽然蔚来的充电和换电都在飞速铺开,但他们的销售中心也不是多多益善。372家店,看似多,但和他们的服务点密度其实还算中规中矩。去年我还问过一个销售顾问:你们的售后维修点是不是得跟上?他笑笑:还在铺,但主要还是靠换电站,毕竟换电省时。这不就显示出,蔚来的战略其实早就明白了,未来是服务的变革——比拼快充、换电的快节奏。
那我在想,蔚来为何会把换电站距离大规模布局得如此激进?是不是觉得,未来快充用脑袋都知道,技术都差不多,但换电的体验独一无二?我当时还没细想过,但可能是因为换电的使用场景更明确——比如公交、出租车、共享出行,需求更迫切。你想,车主在高速上等10分钟充电,显然不能接受,但换个电,几分钟搞定。
话说回来,虽然蔚来的规模做得这么大,但你也别以为这就代表他们没有问题。我一直觉得,规模固然重要,但是真正能站得住脚的服务还得看品质。你遇到过车子出故障,修理工说:这个零件得等一周。的感觉吗?我有个朋友,他的蔚来,用了不到两年,电池就出现了衰减严重的问题。官方说法,估算保值率在65%左右,但实际用了一年多,二手价差了至少一成。
这让我开始怀疑:大规模充电网络,和售后保障,到底哪个更重要?我猜测,蔚来在这块还是下了血本,但想要每个售后点都同样精准维护,怕是难度太大。之前我还偷偷打听过修理工,他说:你们别只看数字,实际操作中,经常一个维修点看似很大,但真正能搞定新车型的零件、坑坑洼洼的其实不多。说白了,点多,意味着服务门槛高,管理也更难。
这段时间,我还聚焦到细节,比如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不少换电站的布局,都集中在高速公路沿线或大城市近郊,目的很明显——方便车主在长途行驶中顺利换到下一块电。至于充电站?也差不多。只充电的疼点在于等待时间,不像换电那样快。试想,如果你是上班族,早上出门充好电,回来还剩一半电量,这样的便利怎么能比?
那你们觉得,蔚来是不是觉得换电更有未来?毕竟,能把换电站建得比超充站多了两三百座,说明他们真是在堵快的体验差异化。这也让我好奇,未来会不会全城市都长出电站垄断?这样的话,充电站不一定少,但有个优先级就很关键。
我也会反思,蔚来的野心到底能走多远?他们的有担当是真的,还是只是在跟谁比拼?我身边的朋友说:越野车那么关心,其实都是那些大厂的战场,像理想还能坚持,真不容易。我觉得,理想之所以让人喜欢,除了才20万的价格点,更因为它敢于做实际,整车调校稳定,用户体验也不错。这点,真是笑中带泪。
我一直觉得,品牌布局,不仅仅是数字堆砌,而更像是在撒网。蔚来撒得很大,但能捕到什么,还是看他们的服务能不能落到实处。我没细想过:我们身边那些二手车、关系良好的修理工、甚至小区充电桩的管理者,他们的感受,才是真正的底层数据。
我其实挺喜欢观察这些细节——服务区里那台老式洗车机,居然还在用,那时候我就会想:未来的车,要不要也像手机一样,‘软件升级’呢?你觉得呢?还会不会有一天,车本身会变成像智能手机一样,不断变新?
(这段先按下不表)
你们怎么看?是不是觉得,虽然规模都在突破,但能提供持久、靠谱的服务,才是真正的王道?毕竟,车一路开下去,要的还不仅仅是那一时的快感,更是安心。(这也是我一直在琢磨的。)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