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2025年9月,德国联邦机动车管理局(KBA)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整个车市都被震了个底朝天:那个月比亚迪在德国新车登记数高达3255辆,比去年同期猛增了2225%。
要知道去年同期,比亚迪在德国的销量大概只有140辆,短短一年时间就暴涨了20多倍,市占率直接攀升到1.4%——也就是说,在这个被称为“汽车发明国”的德国,每卖出的100辆新车中,就有1.4辆带着BYD的标志。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份成绩是在其他中国车企表现不佳的时候拿下的。
同期,蔚来在德国卖出了20辆,和去年比,下降了9%;而长城汽车的销量只有69辆,同比猛跌了73%。两者一比,比亚迪的快速崛起成效可是明显得很。
01.
比亚迪和德国市场的渊源开始于2022年10月,那会儿它刚踏入这个被大众、宝马、奔驰占据的市场,一共才开了6家经销店,品牌知名度几乎为零。
没想到短短三年时间里,它就从一个边缘的小角色变成了个迅速崛起的黑马,完成了飞跃式的转变。
时间线延伸得更长一些,能明显看到比亚迪的增长趋势越发明显:到了2025年第三季度,他们在德国的销量达到了5495辆,比去年同期涨了835%;从年初到9月的累计销量则是11818辆,比2024年同期多出了560%。
经销商网点也从起初的6家逐步扩充到120多个城市的展厅,基本上覆盖了德国80%以上的人口。
慕尼黑那家展厅的销售主管说,9月到货的200辆配额,48小时内就全被订光了,排队的客户一直排到年底,试驾预约也排到三周以后。
为了让交付速度更快,比亚迪赶紧开启了中欧快线铁路专列,从重庆直达杜伊斯堡,只用了18天,比海运还要快一倍。
德国网友们的讨论更能反映出市场的真实火热程度。有车主说,试驾完比亚迪SealU之后再开大众ID.4,感觉就像回到了十年前,“ID.4的车机卡顿,加速还拖拉,BYD的OTA升级就像iPhone那样,能连夜搞定。”
有人开玩笑说:“BYD的车标远远看像宝马,凑近一看才知道是‘BuildYourDreams’,只要4万多欧元,梦想就能实现了。”
在汽车底蕴厚实的德国,比亚迪能够迅速打开局面,可不是撞大运,而是准确把握住了市场的关键难题。
第一招是,比亚迪在德国热销的SealU(对应国内的宋PLUSEV冠军版)续航里程达到了520公里(WLTP标准),起步价格仅为4.59万欧元,比起配置相似的大众ID.4,便宜了差不多6000欧元。
要知道在欧洲,光这个价差就足以左右大多数家庭的购车心思了。
更重要的是产品的匹配程度。针对德国充电桩不太密集的问题,比亚迪推出的宋PLUS DMi混动车,亏电状态下油耗只要4.4L100km,完美地解决了续航担忧。
汉EV靠着600公里的续航和L2.5级别的智能驾驶系统,轻松打入了高端市场,实现了全价位层次的布局。
第二招,到了2024年10月,比亚迪在德国的门店还不到25家,但到2025年底,已经完成了120家网点的布局目标。
这猛一波的扩张,背后是比亚迪新成立的子公司直接和当地的经销商对接,省掉中间环节,效率直接飙升。
第三招,比亚迪推出了8年电池保修、免费家庭充电墙盒,还有24小时移动充电车,这事儿被德国《图片报》说成“中式的安心套餐”。在讲究长期用车体验的欧洲市场,这一套服务一出,立马赢得了不少好评。
第四招,到了2025年下半年,特斯拉ModelY后驱版突然涨了价,大众ID.4也因为产能卡壳,交付出现延误。这时候,比亚迪正巧趁机推出了“续航长、价格优”的车型,成功吸引了不少刚需用户,订单源源不断。
02.
比亚迪那一波爆发,直接让欧洲车市的老大们坐立不安了,最直白的表现就是他们纷纷调整起了价格策略。
大众这次挺快的,立马宣布ID.4的价格直接降了2000欧元,还推出了零利率的金融方案,外头都说这是“迎头迎战比亚迪”的明明白白的表示了。
特斯拉的操作显得挺反常,柏林工厂出产的ModelY后驱版竟然涨了1500欧元。马斯克在社交平台上以开玩笑说:“中国市场太激烈,竞争激烈到连欧洲都跟着卷起来了。”
比起单纯的价格战,行业大佬们的表态更能揭示真相。Stellantis集团,也就是零跑汽车的母公司,CEO唐唯实一句话说得明白:“要是中国电动车继续保持这个价格和技术的节奏,欧洲品牌的机会就只剩下两三年了。”
这份紧迫感,足以说明比亚迪带来的冲击到底有多大。
从全世界来看,比亚迪的威胁也不能小觑。CounterpointResearch的报告预测,到2025年,比亚迪有可能凭借15.7%的全球市场份额,超越特斯拉,成为纯电动车销量的头把交椅。
到2025年第三季度的数字已经露出端倪,比亚迪纯电动车的销售达到了58万辆,超过特斯拉8.5万辆以上,连续四个季度都在对手之上。
它的超快充系统用的是1000V高压架构,充一会儿大概5分钟就能续航400公里,比特斯拉的Supercharger快多了,充10分钟才行275公里。
比亚迪在海外疯狂铺开大步走,背后其实是国内市场压力大,才不得不转个弯,搞起了国际扩展战略。
到了2025年9月,比亚迪全球乘用车的销量同比跌了5.9%,公司被迫把年度目标从550万辆调低到460万辆。
就在全球销量受压力的时候,海外市场竟然成了最猛的增长动力。2025年9月,比亚迪在海外卖出了71256辆,和去年同期比涨了115%;今年前九个月累计海外销量达697072辆,比去年同期多了123%,离全年冲刺100万辆的目标也就差那么一步啦。
王传福在内部会上的讲话强调得很明白:“出海是生死攸关,欧洲是制高点”。对比亚迪来说,欧洲市场可不只是简单的销量补充,更是品牌升级的绝佳机遇。
根据咨询公司Horváth的调研报告显示,比亚迪在欧洲的品牌认知度在六个月内从10%飙升到36%,成为进步最快的中国品牌。而且,海豚车型还被评为2024年欧洲“最值得买的车”。
这种战略重点的转移已经逐渐显露出成效了。
到2025年4月,比亚迪在欧洲14个国家的销量达到了11123辆,不仅远远大过特斯拉的6253辆,还在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这些重点市场里全都领先。在意大利,比亚迪更是凭借超过10%的市场份额,稳坐新能源销量的冠军宝座。
03.
要是说现在的增长主要靠产品和价格的话,比亚迪将来的竞争优势其实埋藏在三个长远规划之中。
到了2025年9月1日,欧盟的碳边境税(CBAM)正式实施,导anzania中国电动车出口的成本大概多了8%,也就是每辆增加约1.2万欧元。
面对这个政策,比亚迪早已做好了准备:匈牙利塞格德工厂虽然推迟到2026年才能开始正式量产,但一旦投产,本地化水平会达到65%,核心零部件比如电池、电机和电控等都能在本地生产出来。
更重要的是,匈牙利工厂将百分之百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屋顶上装了光伏板,能自己产出大概三成的用电,再加上把海运改成铁路运输,碳排放减少大约二成二,整辆车的碳足迹能降到16吨CO₂左右,几乎赶得上欧盟的标准。
这实际上让比亚迪能够从根本上避免碳关税的压力,而且还能借助“欧洲制造”的标签,进一步打消消费者的担心。
到2025年慕尼黑国际车展上,比亚迪展示了兆瓦级闪充技术,充电最高峰值速度可以达到每秒2公里左右。打算在2026年第二季度,在欧洲布局200到300个闪充桩。
此外,比亚迪在匈牙利建立的欧洲总部和研发中心,正积极推动智能驾驶多语言交流系统的本地化研发,旨在满足欧洲的路况和用户偏好。
从锂矿开采到电池制造,再到电机和电控的自主研发,以及整车生产,比亚迪的垂直一体化运作方式,在节省成本方面展现了明显的优越性。
这种优势不仅让终端价格更具竞争力,还帮助它在供应链变动时保持了稳定。到2025年第一季度,比亚迪的研发支出超过14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4%,持续投入技术研发,正在打造更坚实的竞争壁垒。
比亚迪的扩展意向已经很明白了,力求到2025年在欧洲卖出20万辆车,其中德国就要占到8万辆;再到2030年,打算进入欧洲新能源市场前列,跻身前三名,与大众、特斯拉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从深圳工厂到莱茵河畔,比亚迪凭借着2225%的增长速度,正逐步重塑着“汽车发明国”的竞争格局。
比亚迪不断在技术、渠道、服务这些方面加大投入,逐步让越来越多的欧洲买家认可“中华制造”的实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