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到广汽传祺向往S7 PRO+系列公布售价,15.98万起,琢磨着这个价格挺香——毕竟标榜了205公里纯电续航,搭载高通8295P芯片和厘米级激光雷达技术,听着就挺未来感。上周我还顺路去试驾了它的老款,空间特别让我满意:车内敞亮,驾乘感受轻松,动力和操控也挺顺手。这次新款带了激光雷达和更强算力,差点又燃起了去试的冲动。
试驾时,销售小哥跟我说:这车的算力够用十年,还能三电终身质保,咱们算算基本上降不了价。我心里嘀咕:保值率会有多少呢?我粗略算了下,15.98万起步,纯电续航205公里,按目前主流插混市场保守估计,三年后大概还能保有60%左右(体感,样本有限),要是电池没啥衰退,二手价还也许能抗住一点。
对比了一下同价位的吉利星越L插混,向往S7 PRO+的激光雷达版本配置全面些。星越L的辅助驾驶硬件基本是摄像头加毫米波雷达,算力也就是中规中矩。而传祺这次全系搭载高通8295P芯片,外加可选的27组高精度传感器和厘米级激光雷达,感觉安全和智驾能力都上了一个档次。说白了,吉利更倾向于保持舒适驾控和平顺,而传祺这套配置像是给了辅助驾驶加了一双眼睛和一颗大脑。
至于激光雷达和高算力芯片的为什么重要,想象下你开车时,不仅有自己的视觉,还有左右后方朋友透过电话告诉你路况,再加上车里装了个智能导航员,能精准提醒你前面有个鬼探头,提前避开。这就是激光雷达和高性能芯片的价值——比单摄像头多面扫描,减少盲区的恐惧感。说实话,我之前对这些有点懵——芯片和雷达是一堆冷冰冰技术,但换个生活比喻,就是从单眼望远镜升级成了360度全景监控,开车便踏实多了。
我得收回前段说算力够用十年这话。智能手机换代这么快,车机系统能稳定跑整整十年?这事得打个问号。汽车厂商承诺的系统迭代能力多是OTA软件升级,硬件还得撑住。况且用户惯也变,技术大刀阔斧升级也可能让一些车主跟不上节奏。(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之前去试老款S7时,里面的座椅给我印象特别深——柔软兼顾支撑,长时间开车腰部和头部都不累。这代PRO+虽然外观砍了些花里胡哨的AI情绪大灯、D柱能量呼吸灯,但是舒适度和空间依旧没缩水。这种需求才是大多数人买车时更看重的—不是炫技,而是我开一天不累。
聊到供应链,广汽这台新架构EV+新能源平台让我想起做菜时的备料。如果底层原材料(这里指电池、芯片、传感器)品质稳定,做出来的菜也鲜美好吃。传祺能自己把控三电系统,甚至给终身质保,说明他们对核心部件有信心,供应链靠谱。我朋友在某电池厂工作,泄露一句,他们对这块控制很严,能保证长期稳定性,但也说这块未来可能不那么简单,供应商之间的博弈随时升级,你信这个质保能撑多久?
看过竞品的销售反馈,不少人吐槽原厂自研辅助驾驶系统易死机、响应慢,这其实和软硬件本身调校有关系。传祺这边合作了Momenta,端到端智驾大模型听着挺炫,我猜这是让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学能力变强的窍门,不过具体效果,咱得等实际路测了。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套大模型和激光雷达给出的智能表现,老百姓真能感受到多大差别?毕竟买车除了看硬件配置,体验才是核心,对吧?我很想听听你们有没有试过带激光雷达的车,感觉实操层面到底值不值这份额外投入?
再拉回品牌角度,传祺的这种打法让我感到有点掀牌桌的意味。以往15万级SUV,智能配置很少,这次却把ADAS和智能化元素做到档次不输豪华品牌,就像是老牌餐厅突然推出了个高端菜单,超乎寻常。但同样,也可能陷入满汉全席的窘境,东西堆得满满,但用户实际用不上,反而觉得多余。大家买车时不就是实用优先了吗?激光雷达加持真的能成为普及的标配吗?
销售姐姐还给我补了一刀,她说:买传祺不仅是买车,还有贴心的服务和TA觉得的‘良心价’,这东西怕是别人学不了。
对了,关于这台车的续航表现,我也测了一下百公里综合花费,粗算下来电费加油费约在25元/百公里(估算,样本少),这价格放在新能源插混里还算亲民。对于一台纯电跑两百来公里的插混SUV,确实够用了。但问题来了,如果北方冬天气温骤降续航变短,你觉得这车的电池和热管理系统能顶住吗?我没细想过。
S7 PRO+取消了第二排吸顶屏,这改动到底是迎合市场还是成本考量?也许下面的中控大屏已经足够分散注意力,反而让后排体验更宁静?我这里暂且留白,等体验回来再说。
广汽这次的新作确实走了精准切入——给预算在15万以上、追求智能又讲实用的用户一个有力选择。你会考虑买带激光雷达的版本吗?还是说,这些硬科技对你来说,多数情况下是花里胡哨,实际用不上?
开车时那块27寸HUD映射在挡风玻璃上的画面,有没有让你瞬间感受到未来感呢?我想,能不能真正改变我们的驾驶惯,才是技术落地的关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