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科技深陷失信黑名单,新能源车企如何走出信用危机与信任重建之路?

浙江零跑科技最近爆出的“老赖”新闻,可谓让人看得直摇头。一个注册高达十四点一亿的新能源车企,背后还有外国和本土大佬们撑腰,竟然被广州市白云区法院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这是个什么概念?就是说法院判了钱该还,但是一分钱都没到账,零跑科技被贴上了“明明有钱却赖账”的标签。这种操作,属实让人感叹:这不是坑债主,这是往自己的脸上贴泥!

零跑科技深陷失信黑名单,新能源车企如何走出信用危机与信任重建之路?-有驾

其实,这也不是零跑科技第一次因为这一笔债务上热搜了。今年6月,就因为同样的欠款被强制执行了一次,而现在依然是“坚定地装傻”。按理来说,这家公司身家可不算差,有十四亿多的注册,旗下主营新能源车和配件业务,也是目前国内赛道上的一大玩家,单凭业务规模应该不会“差钱”。然而,这种自己关上钱包的行为,倒像是打一手“有保留的算盘”。难道是公司资金链绷紧了?还是内部为了某项“大事”自定策略?或者说,管理层之间打得不可开交,连“到底该不该还钱”都扯不明白?外人不好下断言,但这其中可是一地鸡毛。

撇开债主的遭遇不谈,我更担心的是零跑科技的未来。老赖标签一旦贴身,不仅关乎公司声誉,甚至会影响到后续合作。想象一下,你是零跑的供应商或合作伙伴,眼下正在谈大单或者项目推进,结果打开天眼查一看,“失信被执行人”赫然在列,你还敢把订单放心交过去?说不定过段时间公司账户一冻结,合作款收不回来,那不就是跟着一起掉坑里去了?这损失谁来扛?生意场上,信用可是命根子,尤其对这种需要大资金周转的企业来说,失的不仅是钱,还有时间和机会成本。

新能源车行业目前处于一个白热化的竞争阶段,不仅要和行业巨头争抢市场份额,还得在技术创新和品牌塑造上投入大量资源。零跑科技这个时候搞出失信风波,无疑是往市场恐惧情绪上加了一把火。且不说同行怎么看,就连消费者都少不得开始疑虑:一个连合同款都能拖着的企业,它造出来的车能让人踏实开吗?谁不怕哪天充电桩的配件供应商没收到货款导致设备缺失,或者质保期内的维修承诺被拖得遥遥无期?

当然,站在零跑的角度,他们或许有自己的苦衷,毕竟企业运营中不可控因素太多。但问题是,这些苦衷算不算是失信的理由?企业之间的债务可不是个人之间能打哈哈的亲戚账,该还不还,就相当于砸了整个产业链的和谐。再说了,法院的判决摆在那儿,是法律层面的红线,该遵守而未遵守,这可算是明晃晃撕裂社会契约的行为。你不仅对不起债主,更重要的是辜负了市场对你的基本信任。

从更大的层面来看,这件事反映出来的,是某些企业在高速发展中,把信用问题丢在了一边。或许是阶段性利益的驱使,也可能是内部管理混乱,零跑科技的做法让人想起了一些早年间资金流转出问题的地产企业:前期风光无限,后期却为了拆东墙补西墙搞得狼狈不堪。这说明了什么?如果企业内部没有清晰的资金规划与风险管理,再加上法律意识薄弱,发展得越快,可能崩塌得越快。

吃瓜群众突然悟了:一个企业能“零跑千里”,靠的是技术和产品;但能“跑得长远”,靠的却是信用和诚意。可惜的是,零跑科技在这里似乎跑偏了。现在的问题倒不是它跌一跤的多大声,而是从此往后,能否再让人相信它还值得押注?信用不值钱吗?其实是在自掘坟墓,你看看市场和行业竞对,会等着你挥霍完最后的道德资源,然后直接补上一刀!

最后,人不信则废,企业不信同理。零跑的这场风波,像是按下了行业反思的按钮——依靠失信与豪赌来获得短暂喘息的企业还能有几个春天?而那些继续相信德行与契约的企业,又是否也会被“失信者牵连”?这刺向每个人生意经的问题,可能才是这场闹剧最大的后遗症。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