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买的秦DM跑了两年才1.3万公里其中1.1万全程纯电,结果4S店却强制更换大量零件引发车主普遍质疑和行业反思

老王买的秦DM跑了两年,才1.3万公里,纯电部分占了大部分——估算下来大概跑了1.1万公里左右。你说这车能叫活跃的出行工具吗?我倒觉得它更像个欣赏的装饰品。但就是这么一辆低里程混动车,最后在4S店被一股脑灌进去一堆必须更换的零件,让我心里直打鼓。

我当时还真傻,想这车才跑了两千公里,怎么还要换空滤、空调滤、燃油滤?销售话里有点推诿,但服务顾问一句手册要求,没按规程保养,质保就没了,我当场噎住了。老实说,那八百多块钱对我来说,不算啥大 sum,但听着就不舒服。更何况保养记录如果少一项,车子就灰头土脸地摆在那儿,不能享受质保,听了让人心里发毛。

老王买的秦DM跑了两年才1.3万公里其中1.1万全程纯电,结果4S店却强制更换大量零件引发车主普遍质疑和行业反思-有驾

这事一发到车友群,就有人点赞回怼,你没按手册弄油,就别怪哑巴吃黄连。我心里一想,难不成所有买的车都得按那个死板的周期去折腾自己?然后我随手翻了下比亚迪DM的质保手册,结果就更糟。每五千公里或者半年,就得换机油、滤芯。而实际上,我的发动机才跑了两千公里,这配置似乎和持续跑量没啥关系。

插电混动车的问题其实普遍存在。理想L8和问界M7车友群也有人吐槽——我车也几乎不用油,每年都跑不到一万公里,结果还得每半年换油两次。这让人觉得养车难不难?难在套路深。根据乘联会的数据,今年1到10月,插电混动的销量已经超过200万辆——几百万用户,被这死板的保养方案绑得死死的。你说,这像不像是在告诉大家:用电混不省事,还得照葫芦画瓢?

老王买的秦DM跑了两年才1.3万公里其中1.1万全程纯电,结果4S店却强制更换大量零件引发车主普遍质疑和行业反思-有驾

我再跑题一下,你知道为什么4S店死磕那几瓶油吗?其实逻辑简单:售后利润占整个经销商利润的六成以上。中保研报告也提到,油液类材料在4S体系里的价格,能比外面维修店高出两到三倍。用一句生活比喻:就像你去理发店,发现洗发水和理发费比小店贵三成,不是因为更好,而是因为那是套路。

更巧的是,厂商首保三包的规矩是不是?在这里面打了太多保护伞。不去他们站点做那些非必需品,就可能失去质保证。车主们其实也咬牙切齿——买了车,不能自主选择保养方案,像个被关在笼子里的金丝雀。

技术上也不是没有办法。奥迪、奔驰在欧洲早就用油液传感器,判断何时换油。丰田的双擎混动车,把首保周期推到一万公里,用软件记录发动机累计点火时长,自然提醒你该保养了。按理说,把这些技术引入我们国产车,也不难——只是算不上利润大户。为什么?因为对那些割韭菜的厂商来说,改变意味着利润被压缩,既要动奶酪,也有监管滞后。监管部门总喜欢把油品质量挂在嘴边,却对实际用料控制束手无策。

老王买的秦DM跑了两年才1.3万公里其中1.1万全程纯电,结果4S店却强制更换大量零件引发车主普遍质疑和行业反思-有驾

这让我在整理这篇文章时,翻了翻笔记和‘相册’,看那些碎片化信息。比如说,某朋友修车时说:你这发动机油都黑了,换掉有必要。但我心里打个问号——你知道他的意思吗?油变黑一直是正常表现,关键在于油的粘度和润滑能力是否受损。就像刚洗完澡的空调滤芯,看起来脏了点,实际还能用。但人家还是喜欢强调换——铜臭味十足。

你可能会问:那我们未来的新能源车,保养还会像现在这样死板吗?我猜除非汽车制造商真正意识到用场景定制才靠谱——下一步可能是按公里、时间、使用惯灵活调控。这样一来,也许车主不用再为下次换油何时到焦虑。又或者,大家心里都知道,一车一方案才是未来趋势。

老王买的秦DM跑了两年才1.3万公里其中1.1万全程纯电,结果4S店却强制更换大量零件引发车主普遍质疑和行业反思-有驾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不禁想,很多问题其实都跟利益分配有关。谁希望制定更科学的保养标准?厂商还是消费者?每次看到保养套餐菜单,我都在想:这是不是早已经和车企的利润最大化绑在一起了?假如能用软件主动提示,减少无用更换,也许行,但这风险就摆在那——就是利润下降。

我还真没有细想过,有没有可能未来推出一种智能保养器,能根据车况、使用惯,自动建议保养方案,不用再走死板流程。嗯,也许这是个遥远的梦想,但我相信,以技术的力量,总能找到突破口。更何况,车主们都在用脚投票的方式表达态度——不喜欢被套路。

老王买的秦DM跑了两年才1.3万公里其中1.1万全程纯电,结果4S店却强制更换大量零件引发车主普遍质疑和行业反思-有驾

如果你让我猜,会不会下一步有人开始抗议厂家,甚至自己买点油品自己维护?或者汽车行业真能迎来一场保养自由化革命?没准真是个值得期待的未来。这个行业里的每个人都知道:只要标准化不彻底,谁都可能成为那个第一个突破口的人。你怎么看?下一个吐槽王会是谁?还是,下一次,谁会为合理的保养周期发声?这其实还挺激励的,不是吗。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