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造飞机到造铁皮罐头,昌河教会了今天所有车企一个道理

讲真,每次看到有人怀念90年代的什么老车,我脑子里都自动响起两个字:矫情。最近又看到有人吹昌河,说它是什么时代的眼泪,什么家庭的港湾。我寻思着,咱们是不是对“港湾”这个词有什么误解?那玩意儿与其说是港湾,不如说是一个能勉强遮风挡雨的铁皮罐头,而且还是拼多多九块九包邮的那种。

这事儿必须从根上刨。昌河是干嘛的?造飞机的。一个正儿八经的军工厂,国营122厂,根正苗红。在那个年代,军工就是天,就是铁饭碗,就是鄙视链的顶端。但后来风向变了,和平年代了,总不能一直抱着飞机过日子,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于是领导一拍脑门,说咱们得“军转民”,得搞点副业,不然全厂上下几千口子人真得去喝西北风。这就是所谓的“华丽转身”?别闹了,这就是为了活下去的“被迫营业”,不装了,摊牌了,再不搞钱就要饿死了。

他们最开始搞客车,后来搞出来那个叫CH730的微面,也就是后来我们熟知的昌河小面。这玩意儿可不是什么深思熟虑的产物,更像是一场赌博。在那个连桑塔纳都是身份象征的年代,大部分老百姓对车的概念,还停留在“四个轮子加一个沙发”的原始阶段。昌河的领导们悟了,他们开天眼了。他们发现,中国市场当时最大的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拉货载人需求,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什么操控、什么安全、什么舒适,都是虚的。老百姓需要的是什么?是一个能跑的、空间大的、还贼便宜的工具。

从造飞机到造铁皮罐头,昌河教会了今天所有车企一个道理-有驾
从造飞机到造铁皮罐头,昌河教会了今天所有车企一个道理-有驾

于是,昌河把桌子掀了。在所有人都还在琢磨怎么造出“更好”的车的时候,昌河直接绕过了“好”这个字,直奔“用”。它用造飞机的军工背景,给自己套上了一层“金钟罩铁布衫”的玄学光环,然后用极其粗暴的方式,把一个方盒子安上四个轮子,再塞进去一台从铃木那边“借鉴”来的发动机。成了。

从造飞机到造铁皮罐头,昌河教会了今天所有车企一个道理-有驾

那台东安DA462Q发动机,原型是铃木的F8A,排量0.8L,最大功率26千瓦。26千瓦是什么概念?就是现在随便一台好点的电动自行车的电机功率,都能跟它掰掰手腕。三体人看了都得气活过来,这动力参数简直是对内燃机发展史的侮辱。但它就是能跑!你说气不气!你别管它上坡的时候会不会像哮喘病人一样嘶吼,也别管它高速上会不会飘得像风筝,更别管它有没有安全气囊。它能跑,能拉一车人和一车货,从村头跑到县城。但能过,就是能过。这就够了。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把昌河说得这么不堪,好像有点对不起我童年坐它的那段时光。

这就是典型的反技术崇拜。今天的车企发布会,张口闭口智能座舱、激光雷达、自动驾驶,恨不得把车造成一个移动的网吧。但在90年代的昌河面前,这些都是花里胡哨的异端邪说。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当年的昌河司机。你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你得预判老乡的预判,你得在满是老头乐和二八大杠的集市里杀出一条血路。这比任何AI算法都牛逼。至于智能座舱?一个能响的收音机,就是顶配。能放一盘周华健的磁带,那就是劳斯莱斯级别的享受。

从造飞机到造铁皮罐头,昌河教会了今天所有车企一个道理-有驾

所以昌河的成功,本质上是一场掀桌子式的胜利。当别人还在餐厅里研究菜单的时候,昌河直接冲进后厨,把锅碗瓢盆全端走了,告诉所有人:“别吃了,跟我去路边摊刨食儿去,管饱。”它用一种近乎流氓的方式,定义了那个时代家用车的需求:生存大于一切。先活下来,再谈生活。

从造飞机到造铁皮罐头,昌河教会了今天所有车企一个道理-有驾

后来铃木找上门来合资,这事儿也特别有意思。很多人觉得这是“强强联合”。讲真,这更像是一个原创作者,发现一个抄袭自己作品的同人作者,居然比自己还火,于是心态爆了,跑过来说:“算了,咱俩一起干吧,钱分我一半。”铃木当时就是这个心态。它看着昌河用自己老掉牙的技术在中国市场大杀四方,口水都流下来了。这不是技术吸引,这是赤裸裸的金钱诱惑。双方一拍即合,不装了,摊牌了,就是为了挣钱。

于是乎,昌-河-铃-木,这四个字在当年就是品质的保证,就是高级的代名词。其实就是换了点进口零件,钣金缝隙小了点,关门声音厚重了那么一丢丢。但在那个信息匮乏的年代,这就叫“鸟枪换炮”。我作为一个中年人,至今还记得我爸的朋友提了一台合资后的昌河,那个得意劲儿,就好像今天提了台保时捷。他会反复强调:“原装发动机,声音都不一样。”那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讲真,我现在打字的时候,都能闻到当年车里那股子汽油和劣质塑料混合的味儿,贼上头。

所以,当我们今天回头看昌河,我们到底在看什么?不是看一个汽车品牌的发展史,而是看一个时代的切片。那个年代,没有品牌玄学,没有用户信仰,只有最原始的供需关系。昌河不是奔驰,买它的人不需要靠车标来证明自己。昌河就是一个工具,一个行走的发家致富说明书,一个承载了一代人从小老板梦想起步的移动城堡。它粗糙、简陋、甚至有点危险,但它给了无数普通人一个机会,一个靠自己双手改变命运的机会。

如今的汽车市场,卷得像个麻花。价格战打到刺刀见红,技术堆料堆到丧心病狂。每个车企都想成为下一个苹果,下一个特斯拉,都想给用户“创造需求”。它们或许应该回头看看昌河。看看那个连安全带都是选配的年代,一个车企是如何靠解决一个最基础、最朴素的问题,就赢得了整个市场。

因为在绝对的生存需求面前,所有关于品牌、技术、情怀的讨论,都是吃饱了撑的。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