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拉握着那把车钥匙,卡马萨里6000个福特工人看到了什么?比亚迪1400万辆背后,藏着巴西总统不愿说透的账本

卢拉握着那把车钥匙,卡马萨里6000个福特工人看到了什么?比亚迪1400万辆背后,藏着巴西总统不愿说透的账本

卢拉握着那把车钥匙,卡马萨里6000个福特工人看到了什么?比亚迪1400万辆背后,藏着巴西总统不愿说透的账本-有驾

福特撤走那天,卡马萨里的工人把工牌扔进垃圾桶。三年后,这些人重新站在流水线上,不过车间门口的Logo换了。机械臂每三分钟焊完一个车身,效率比以前快四成,卢拉站在下线仪式的台子上说“尊严”,底下有人在算另一笔账——平均工资涨了四成,但加班时长也比福特时期多了不少。这座被遗弃的工厂重新亮灯,可光鲜数字背后有些东西,当事人心里门儿清。

针刺实验那一幕,到底证明了什么

刀片电池被钢针捅穿的视频传得挺广,没冒烟没起火,旁边那块三元锂电池烧得噼啪响。这场面确实有冲击力,不过你仔细想想就会发现点别的——为什么要特意找块竞品电池来陪跑?技术优势可以用数据说话,搞这种对比演示多少有点擂台赛的意思。

那个“田字格”结构倒是挺实在的设计,单个电芯出问题不会引发连锁反应。0.003%的自燃率听着唬人,但这数字怎么统计出来的,样本量多大,统计周期多长,这些细节从来没见官方详细公布过。反正路上跑的车越来越多,时间会慢慢验证一切。

9万多买台混动车,省下的油钱够干什么

秦PLUS那套DM-i系统,百公里油耗3.8L这个数字确实够看。我那朋友开了大半年,市区通勤基本不用加油,一个月能省七八百块。听起来挺美,可他也吐槽过几次——冬天纯电续航会缩水,高速上电池掉电比预期快,遇上堵车又没地方充电的时候,油耗立马上去了。

说到底,这套系统适合有固定充电条件、日常通勤距离可控的人。要是经常跑长途或者住的地方充电不方便,那点油费优势可能还抵不上电池衰减的成本。购车决策从来都是多维度的事儿,单看某个参数容易掉坑里。

一百多万玩原地掉头,图个啥

仰望U8那套四电机系统,技术含量确实高。四个轮子独立控制,原地转圈、水上漂这些功能看着过瘾,可实际使用场景有多少?花一百多万买台车回来,每天上下班通勤,偶尔周末近郊自驾,那些黑科技功能一年用不了几次。

当然,能买得起这价位车的人,可能本来就不在乎实用性。技术炫耀的价值有时候大于使用价值,这事儿在豪华车领域早就不是新鲜事了。只是2万多台的年销量能不能覆盖研发成本,恐怕只有财务报表能说清楚。

智能驾驶这事儿,还得慢慢磨

DiPilot的城市NOA功能,我在上海试过几次。高峰期自动跟车、变道,大部分时候比人开得还稳。就是碰上那种突然加塞的外卖小哥,系统会急刹一下,车里人容易往前冲。98%的变道成功率数字挺好看,问题是剩下那2%的失败案例都发生在什么场景,这个才是关键。

说实话,现在这个阶段的辅助驾驶,方向盘还是得握紧了。系统能分担一部分驾驶负担,但指望它完全接管?那个时候还没到。

垂直整合这张牌,怎么打的

比亚迪从电池到芯片全自己搞,这套打法在2024年碳酸锂价格暴涨那阵显出威力来了。别的车企被原材料成本卡得死死的,要么涨价要么亏本卖,比亚迪硬是稳住了价格还保持着两成左右的毛利率。供应链自主这事儿,平时看不出多大优势,一旦上游出问题,差距立马拉开。

不过这种模式也有代价。全产业链布局意味着天量投入和漫长回报周期,现金流压力不是一般的大。而且一旦某个环节出岔子,整个系统都得跟着受影响。目前看这套打法算是跑通了,但能不能持续下去,还得看市场环境会不会突变。

巴西那15亿美元,算的什么账

比亚迪在卡马萨里建厂,表面上是抢南美市场,实际上可能更看重本地化生产带来的政策优惠和关税豁免。6000个工作岗位、周边20多家配套企业、35%的市占率,这些数字连起来就是一张密实的关系网。

卢拉那句“中巴合作共赢”不是客套话,背后对应的是实打实的利益交换。这种深度绑定的玩法,比单纯出口整车要高明得多,也更难被贸易壁垒一刀切断。当然,本地化生产也意味着要适应当地的劳工法规、环保标准、政治环境,这些隐性成本从来不会写在新闻稿里。

1400万辆之后呢

这个数字可以理解为阶段性成果,也可以看作营销素材。真正值得琢磨的,是这家企业怎么用十几年时间,从给别人代工手机电池,变成能跟国际车企掰手腕的角色。

技术路线、成本管控、市场节奏,每个环节都踩对了不一定能赢,但只要踩错一步就可能全盘皆输。海外工厂能不能稳住、智能驾驶能不能突破、电池技术还有多少迭代空间,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还没完全浮出水面。市场会给出判断,时间也会。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