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油车更重,比油车更伤路,电车凭什么不交养路费?

最近车圈最魔幻的一件事,就是3亿油车车主突然觉得自己活成了一个冤种。

他们猛然发现,自己辛辛苦苦在油价里预付的养路费,好像正在给那些比自己车还重的电车修路。这事儿听着就像你办了健身房年卡,结果天天来撸铁的是隔壁蹭卡的王大爷,王大爷不仅撸得比你狠,体重还是你的1.5倍,练完了还对着你感叹,哎呀这器械损耗真大。

比油车更重,比油车更伤路,电车凭什么不交养路费?-有驾

就问你,心态崩不崩?

这事的根源,得从一个古老的设计说起。当初把养路费塞进油价里,本质上是一种懒政的艺术。收钱的部门不用挨家挨户敲门,加油站直接代收,逻辑清晰,童叟无欺。谁跑得多,谁烧的油就多,谁交的钱也多,完美闭环,听起来简直是当代帕累托最优。

但所有精妙的系统,都害怕一个叫“版本更新”的东西。谁能想到,半路杀出个不用喝油的程咬金——电动爹。

电动车不加油,自然就不用交这个税。一开始,这事儿没人提。电车嘛,不就是个大号的四驱车,路上能有几辆?国家为了扶持这个嗷嗷待哺的新产业,还给了各种补贴,免购置税,送绿牌,恨不得把车主供起来。这免掉的养路费,在当时看来,就是给未来画的一张小饼,毛毛雨啦。

可谁也没想到,这饼烙着烙着,直接变成了从天而降的压缩毛巾,遇水就膨胀,几年时间,两千五百多万辆电车就跟下饺子一样铺满了全国的公路。

比油车更重,比油车更伤路,电车凭什么不交养路费?-有驾

坏了菜了,问题来了。

最核心的矛盾,是物理学不讲人情。电车,尤其是现在的智能电车,为了续航,为了智能座舱,为了那块比我家电视还大的屏幕,玩了命地往里塞电池和零件。我甚至怀疑,有些电车设计师是不是对重量有种执念,跟当年手机厂商拼命做薄一样,他们就非得把车往三吨上怼。可能觉得重=安全吧,一种很朴素的物理学信仰。

比油车更重,比油车更伤路,电车凭什么不交养路费?-有驾
比油车更重,比油车更伤路,电车凭什么不交养路费?-有驾

结果就是,一辆普普通通的电动SUV,体重轻松干到两吨半,比同级别的油车重个三五百公斤都是常规操作。

而公路这东西,就像一个卑微的修仙者,每天都在被动渡劫。根据一个很玄学的路面工程理论,轴重每加两成,对道路的伤害能翻一倍。你开一辆小油车过去,等于被蚊子叮一口。你开一辆两吨半的电动爹过去,那约等于被一个修了金钟罩铁布衫的壮汉来了一记“闪电五连鞭”。

伤害是指数级的。

比油车更重,比油车更伤路,电车凭什么不交养路费?-有驾

现在的情况就是,造成伤害更大的“壮汉”们,因为不喝油,所以一分钱的“医药费”都不用出。反倒是那些被蚊子叮一口的小油车们,每次加油都在为公路的“医保基金”持续充值。

凭什么啊?!

我作为一个开过油车也被特斯拉教育过的中年人,我讲句公道话。这事儿最让人心态失衡的,是一种“精神分裂”。我开油车去加油,看着那个价格构成里明晃晃的税费,心里是滴血的,我清楚地知道我为这个社会又做了贡献。但我开电车回家,插上充电枪,电费App里根本看不出哪一分钱是给路大爷修脚的。

这种感觉,就像一个是明码标价的付费玩家,一个是开了外挂的免费用户,还在同一个服务器里打怪升级。

比油车更重,比油车更伤路,电车凭什么不交养路费?-有驾

付费玩家当然不爽了。

有人说,电车主买车贵啊,还有续航焦虑啊,这点“福利”算是精神补偿。

这话说的,就好像你考试抄作业,还说自己费眼睛了一样。

尤其是网约车和货运车,这些堪称“公路劳模”的群体,现在基本都电车化了。他们一年跑的里程,比我这辈子开的都多。这些车对公路的损耗是最大的,但他们享受的养路费减免也是最彻底的。这就形成了一个奇观:用路最狠的人,交钱为零;偶尔上路的,反而成了冤大头。

这已经不是掀桌子了,这是直接把餐厅爆了,然后拿着餐厅老板赔的钱,去隔壁开了家新店。

那么,怎么解决?

讲真,全世界都在为这事儿头疼。德国按车重收年费,你越重越能修仙,交的“香火钱”就越多。美国有些州搞“里程税”,车上装个GPS,跑一公里算一公里的钱,突出一个秋后算账。

这些方案听着都特别科学,但放在中国,执行起来就是一坨。

比油车更重,比油车更伤路,电车凭什么不交养路费?-有驾

咱们的国情是,人多,车多,家里能安充电桩的人也多。你怎么去统计一个在家充电的车的里程?靠年检申报?那不就成了君子协议,全靠自觉?靠北斗定位?我今天去了哪儿,见了谁,车都知道得一清二楚,三体人看了都气活了,这隐私还过不过了?

在公共充电桩里加钱倒是简单,但这就惩罚了那些没法安私桩的老实人,新的不公平又诞生了。

写到这里,我突然感觉自己像个精神分裂的会计,一会儿算油车的账,一会儿算电车的账,最后发现账本就是一团乱麻。这事儿压根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这是一个社会问题,一个哲学问题。

比油车更重,比油车更伤路,电车凭什么不交养路费?-有驾

它考验的是,在一个剧烈转型的时代,我们到底愿意为了未来付出多大的代价,以及,这个代价应该由谁来承担。

政策的初衷是好的,想让新事物跑得快一点,所以给了它一根“任意门”。但现在,旧事物被新事物甩得看不见尾灯,甚至还要帮新事物修路,这就有点道诡异仙了。

所以这事儿的结局是什么?

大概率就是,继续吵。油车主继续在网上发泄,觉得自己是最后一个“老实人”;电车主继续享受着时代的红利,顺便回一句“没办法,谁让你不上车”。

这是一个典型的存量博弈困局,在没有新的技术手段能够完美解决计量和隐私问题之前,任何解决方案都是拆东墙补西墙。

比油车更重,比油车更伤路,电车凭什么不交养路费?-有驾

最好的手段,可能就是等。

等到有一天,油车的数量少到可以忽略不计,这个问题就自动消失了。所有人都开电车了,大家就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到时候再来设计一套全新的、基于电车的税收体系,那才叫名正言顺。

这叫什么?这叫用魔法打败魔法,用时间完成物理超度。

至于现在这3亿油车车主?

他们就是那个在黎明前,为所有人扛着服务器的英雄,只不过,没人会给他们发勋章。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