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包和系统检测的重要性和背景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和碳中和目标的推进,电动汽车作为替代传统燃油车的核心载体,迎来了爆发式增长。而锂离子动力电池包及其管理系统作为电动汽车的“心脏”,其性能、安全性和可靠性直接决定了整车的续航里程、使用寿命及安全等级。锂离子电池在过充、过放、短路、高温、机械冲击等极端条件下,存在热失控风险,可能引发火灾或爆炸,对驾乘人员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对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包和系统进行全面、严格的检测,是保障车辆安全运行、提升产品质量、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这些检测不仅应用于新车研发阶段的型式验证,也贯穿于生产下线检验、以及关键零部件准入认证的全过程,是整车制造商、电池生产商及监管机构不可或缺的技术依据。
具体的检测项目和范围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包和系统的检测范围覆盖了从单体电芯到完整电池系统的多个层级,主要检测项目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1. 电性能测试: 包括容量测试、能量效率测试、倍率放电性能、荷电保持能力与容量恢复能力、内阻测试等,旨在评估电池的基本充放电特性和能量转化效率。
2. 安全性能测试: 这是检测的核心,主要包括过充电保护、过放电保护、短路保护、跌落测试、挤压测试、机械冲击与振动测试、模拟碰撞测试、火烧测试等,用于模拟实际使用中可能遇到的滥用情况,检验电池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
3. 环境适应性测试: 包括高低温循环测试、温度冲击测试、湿热循环测试、盐雾测试等,用于评估电池包在不同气候和恶劣环境下的工作稳定性和耐久性。
4. 寿命与可靠性测试: 主要通过循环寿命测试和日历寿命测试,评估电池在长期使用后的容量衰减和性能变化趋势,为电池保修期和整车使用寿命提供数据支撑。
5. 电池管理系统功能测试: 重点检测BMS的电压、电流、温度采集精度,状态估计功能,热管理功能,充放电控制策略以及故障诊断与报警功能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使用的检测仪器和设备
完成上述复杂的检测项目,需要一系列高精度的专用设备构成综合测试系统。核心设备包括:
电池充放电测试系统: 用于进行充放电循环、容量、效率等电性能测试,需具备高精度、高动态响应和可编程测试序列的能力。
环境模拟试验箱: 如高低温试验箱、快速温变箱、湿热交变箱、盐雾腐蚀箱等,用于提供标准化的温湿度环境条件。
安全测试设备: 包括挤压试验机、针刺试验机、跌落试验台、振动试验系统、冲击试验机等机械安全测试设备,以及专门用于过充、过放、外部短路测试的防护箱体和安全监控系统。
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 用于实时采集电池电压、电流、温度等参数,并与BMS数据进行比对,通常集成在充放电测试系统中或作为独立单元。
辅助设备: 如绝缘电阻测试仪、耐压测试仪、内阻仪等,用于进行电气安全相关的专项检测。
标准检测方法和流程
标准的检测流程通常遵循“先部件后系统、先常态后极端”的原则,确保检测的全面性和安全性。
流程一:样品准备与初始检查。 对待测电池包进行外观检查、尺寸测量、绝缘电阻测试和初始性能标定,确保样品处于可测试状态。
流程二:电性能与BMS基础功能测试。 在常温环境下,进行标准循环充放电,获取初始容量、效率等参数,并同步验证BMS数据采集和基本控制功能的准确性。
流程三:环境适应性测试。 将电池包置于环境箱中,按照标准规定的温湿度剖面进行循环或贮存,测试其在极端环境下的性能和存储稳定性。
流程四:安全滥用测试。 此为关键且风险较高的环节。在确保安全防护的前提下,依次进行机械滥用、电气滥用和热滥用测试。例如,先进行振动、机械冲击模拟车辆行驶工况,再进行挤压、针刺等局部破坏性测试;电气滥用则包括强制过充电、外部短路等,以检验电池包的保护装置是否及时有效触发。
流程五:寿命评估测试。 通常采用加速老化的方法,通过高倍率、深度的充放电循环,或在高温度下进行搁置,来模拟电池长期使用后的性能衰减。
流程六:数据整理与报告出具。 对所有测试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对照评判标准,形成最终的检测报告。
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全球范围内,电动汽车电池检测已形成一系列成熟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这些标准是检测工作的根本依据。
国际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工委员会制定的标准,如ISO 12405系列、IEC 62660系列等,对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测试要求和方法进行了规定。
中国国家标准: 中国形成了以强制性国家标准GB 38031-2020《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为核心的标准体系。该标准综合了国内外先进经验,对电池包和系统的安全测试项目、方法及通过标准做出了强制性规定。此外,推荐性国标如GB/T 31467系列等则对性能、寿命等测试提供了详细指南。
地区法规: 如联合国颁布的UN38.3,是针对锂电池运输安全的基础性法规,其部分测试项目也与车载电池安全要求相通。
这些标准会随着技术进步和事故经验反馈而不断更新,检测机构需持续跟进最新版本。
检测结果的评判标准
检测结果的评判是一个多维度、综合性的过程,核心准则是“不发生灾难性故障”。
安全测试评判: 最高原则是在测试过程中及测试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电池系统“不爆炸、不起火、不泄漏”。例如,在挤压测试中,要求电池包在承受规定压力后,电压无急剧下降,外壳无破裂导致内部物质泄漏,更不允许发生明火或爆炸。
性能测试评判: 通常以性能衰减率作为指标。例如,循环寿命测试后,电池的容量保持率需不低于初始容度的80%(具体数值依据标准或客户要求);环境测试后,其性能参数的变化应在允许的偏差范围内。
BMS功能评判: BMS的监测精度(如电压、温度采集误差)需小于规定阈值;在过充、过放等危险工况下,必须在设定的阈值内及时切断回路并发出报警信号。
最终的检测报告会明确给出每一项测试的“通过”或“不通过”结论,并对不通过项进行详细的现象描述和数据记录,为产品改进提供精准方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