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站在国家会议中心的舞台上,背后的大屏幕显示着两个字,“改变”。 他回忆起2022年夏天那个关键节点:SU7开发遭遇瓶颈,团队内部弥漫着焦虑情绪。 而刚刚启动的YU7项目,被赋予了“底牌”的使命。 “如果SU7不成功,YU7就要力挽狂澜”。 这一幕揭开了小米五年转型的序幕。
当时新能源汽车市场已被“彩电冰箱大沙发”的路线主导,但小米选择了一条反直觉的道路,为驾驶者设计高性能SUV。 为了精准定位产品,团队在2025年初做了件让业内哗然的事:一次性购入三辆特斯拉Model Y,在实验室里拆解每一个零部件进行学习。 这种近乎偏执的研究精神,最终催生了续航突破835公里的YU7。
在芯片战场,雷军展示了一组震撼数据:四年投入135亿元,2500人研发团队,最终打磨出仅指甲盖大小却集成190亿晶体管的3纳米芯片玄戒O1。 这个被称为“手机大脑”的SoC芯片,使小米成为大陆首家掌握3纳米芯片设计能力的企业。
但突破背后的代价令人咋舌。 雷军透露单次流片费用就高达2000万美元,而芯片生命周期极短,“必须在一两年内卖出千万台才能回本”。 这种高风险属性让团队在2022年产生严重分歧,当时小米营收同比下降14.7%,有高管直言“这笔账从商业逻辑根本算不清”。
关键时刻的闭门会议上,雷军抛出一个灵魂拷问:“如果现在放弃,十年后我们会为账上多出几百亿庆幸,还是为永远失去芯片能力后悔? ”这个设问最终统一了团队思想,确认至少投入500亿、坚持十年的芯片战略。
造车领域同样充满戏剧性转折。 原本YU7标准版续航设定为620公里,但雷军亲自参与北京至上海1300公里实测后,发现仍难以消除里程焦虑。 在去年底方案已定型的情况下,团队做出疯狂决定:直接取消原标准版,将835公里长续航版降价充当基础款。 这个决策让采购部门“差点哭晕在厕所”,但最终成就了中大型纯电SUV的续航标杆。
技术细节透露着残酷竞争:YU7搭载的V6s Plus电机采用分段磁钢技术,通过切割整段磁钢降低损耗,使CLTC续航提升4公里。 而玄戒O1芯片在与苹果旗舰机对比测试中,实现GPU功耗降低35%,多任务运行时温度下降近3摄氏度。
更值得玩味的是雷军对竞争对手的态度。 他在演讲现场直言:“如果各位不选YU7,可以考虑Model Y或理想i6”。 这种开放姿态背后,是拆解三辆Model Y后获得的底气,也是对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的整体自信。在演讲尾声,雷军展示了两张对比图:十年前澎湃S1芯片的28纳米工艺,与如今玄戒O1的3纳米技术节点。 这两代芯片之间,隔着小鼠135亿元的投入和11年的技术长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