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充换电“下半场”怎么打?

核心导读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有量的迅猛增长和用户对补能效率需求的不断提升,超充技术和设施已成为推动产业持续前进的关键支点和必然趋势。

日前,在第六届中国国际充换电运营商大会暨第四届中国国际电动汽车超充大会上,平云小匠新能源BU总经理陈伟健发表主题演讲,从市场格局、技术设施和运营服务等维度,分享了充换电行业“下半场”的趋势和着力点。以下为经过提炼和节选的演讲内容:

新能源汽车充换电“下半场”怎么打?-有驾
陈伟健发表主题演讲

一、高压平台重构电动车市场格局

首先,我们来看市场需求的源头——电动汽车本身。

未来5年,电动车市场的竞争焦点非常明确:正从“续航里程”转向“充电速度”。

为什么?因为里程焦虑已基本消除。当前主流车型续航普遍突破500公里,高端车型甚至超过900公里。但同时,液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接近天花板,在有限的车载空间里液态锂的续航能力已发挥到了极致。虽然更具颠覆性的全固态电池已研发成功,但距离量产仍需至少5年,且成本高昂,未来会先在高端车型配置应用。

于是,用户的痛点已发生了转移。充电慢、排队等桩带来的“时间焦虑”,成为了影响体验的主要因素。车子不仅要跑得更远,也要充得更快,一场由高压平台驱动的“速度革命”已经爆发,而规模化与成本下探,正让“一刻钟补能”成为主流体验

看数据:性能上,充电15分钟,补能400-500公里;价格上,已从30万+下探至20万乃至15万区间;规模上,2025年中国市场已有超70款800V车型,预计到2027年,销量将突破500万辆。

因此,我们有一个大胆的断言:“从明年起,15万级以上的车型,没有800V,很难带来好的销量,甚至不应该推出市场。”

当800V成为门槛,高端市场靠什么建立壁垒?答案是——1000V。

1000V是顶级品牌车型的“技术勋章”,目标是实现“油电同速”的极致体验——比如充电5分钟,补能400公里。

当然,它面临极高的技术壁垒和成本,并依赖兆瓦级超充桩才能实现。因此,1000V平台短期内将作为“光环技术”,牢牢占据用户心智的制高点

车辆平台已经准备好,那充电设施跟得上这场速度革命吗?

新能源汽车充换电“下半场”怎么打?-有驾
现场行业观众

二、超充技术迭代下的设施洗牌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仍存在巨大的核心矛盾。

一边是车在“飞”:平台从400V奔向800V/1000V,充电倍率从1C-2C冲向4C-6C。

另一边却是桩在“爬”:约80%的公共直流桩功率仍≤120kW,超充桩在整个保有量中占比还不到3%,完全无法满足“一刻钟补能”。

因此,我们的判断是:“未来3-5年,现有80%的低功率快充桩将因技术落后、效率低下而被淘汰出主流网络。”

淘汰之后,下一代充电设施的技术路线是什么?

在迈向兆瓦级之前,480-600kW将成为未来3-5年的主流超充标准。它是技术、成本与电网兼容性平衡下的最佳过渡方案,能全面匹配800V平台,实现5分钟补能200公里。

这一路径的技术特征也已明确:全液冷散热成为标配,并需要动态功率分配能力。

新能源汽车充换电“下半场”怎么打?-有驾

而真正的技术高地,是迈向兆瓦级超充的核心争夺战。

这里有三大挑战:

  • 热管理极限:千安级电流要求全液冷散热。

  • 安全与可靠性:对元器件、绝缘设计的要求指数级提升。

  • 电网冲击:需要智能的电网协同管理能力。

充电桩已不再是简单拼凑各种电器零部件的“机柜”,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智能设备”。这必将重塑市场格局:具备全栈自研能力的头部企业将建立压倒性优势;缺乏核心技术的厂商将面临“造得出,却不可靠”的困境。

我们的观点是:充电设施的未来,是融入新型电力系统的智能节点。它至少要建立在以下三大支柱上:

  • 光储充一体化:实现能源自洽,平抑电网冲击。

  • 车网互动(V2G):让电动车变成移动储能单元,反向送电赚取收益。

  • 虚拟电厂(VPP):聚合海量资源,参与电网调度。

它的价值将从“充电服务费”拓展至“储能调峰”和“电力交易”。

在充电速度革命的同时,换电模式的未来在哪里?

我们认为,换电应精准定位于营运车辆主流,而非私家车

对于出租车、物流车、公交、重卡等“时间即金钱”的场景,3-5分钟的换电效率直接提升司机收入;车电分离降低购车成本;夜间集中充电更是天然的电网储能节点。因此,在这些场景,换电是比超充更优的经济选择。

甚至个人认为,投建换电站的最佳角色,应该是电池厂家,比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因为只有他们才有可能从源头上做到统一换电标准,最终构建起跨品牌通用的换电网络,并且让电池的整个生命周期能形成闭环。而由主机厂主导的换电,更像是为了卖车而提供的“售后服务”,本质是成本中心,恐怕难以持续。

三、运营市场从“野蛮生长”到“巨头时代”

市场的剧变,必然引发运营格局的颠覆。

现状是中小运营商主导,但设施落后,运营能力不足,且抗风险能力较弱。未来趋势是:单站投资可达数百万,“国家队”、主机厂、大型产业资本成为建设主力。

那么,中小运营商是否毫无机会?

不,关键在于转型。核心是放弃“大而全”,转向“小而美”的精细化、差异化生存

我们认为,有三大求生策略:

  • “垂直领域的专家” ,锁定物流园、公交场站等特定流量。

  • “区域市场的龙头” ,局部高度集中,实现相对垄断。

  • “头部平台的加盟商” ,如果无法战胜,那就选择加入。

总结起来就是:“放弃正面竞争,拥抱生态位,创造新价值。要么极致专业化,要么彻底平台化。”

新能源汽车充换电“下半场”怎么打?-有驾

这里还有一个可能会被巨头忽视的破局市场:小区充电

个人始终认为,家充桩根本不需要那么多,小区内“一位一桩”是死路。它面临电力天花板、资源浪费和公平管理困境等诸多问题。

最佳解决方案是:由物业牵头,建设 “充电专区,统建统管” 。这盘生意巨头看不上,但却是中小运营商与物业共建共管的好机会。现在政策上也支持,值得大家关注,如果有地产/物业资源的朋友,不妨抓住这个时间窗口。

最终,整个行业的竞争将全面升维,从“价格战”走向“价值战”

未来的竞争是技术、服务与商业模式的全面比拼:

  • 卷技术:网络稳定性、V2G响应、光储充协同。

  • 卷服务:打造“充电+”生态,如休息、零售、保养。

  • 卷模式:探索统建统管、能源交易、碳资产开发。

行业格局最终将会走向品牌化、规模化、集约化与智能化。

四、从“建好”到“管好”的一站式服务

那么,在新的规则下,如何规模化、高效率、低成本地建设高质量场站?又如何通过极致服务实现用户粘性?

在这里,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平云小匠的一些探索与实践,以及我们的服务方案:从“建好”到“管好”的一站式服务

首先,在“建好”阶段,我们具备8大能力优势,实现大规模快速建站

从场站开发、设计,到建设施工、电力报建,再到全国交付与资金保障,我们拥有完整的EPC服务能力,并能提供后续的售后维保,形成闭环。

更重要的是在“管好”阶段,我们提供全方位的运营/运维服务

在运维侧,我们提供从保洁、值守到巡检、保养、维修的本地化技术服务,贯穿设备全生命周期。

在运营侧,我们提供代充、洗车、零售等场景化增值服务,以管家式服务提升用户体验。

另外,行业的竞争正从“价格战”走向“价值战”。那么,要实现这种价值升维,还需要具备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管理能力。

我们不仅能帮助客户“建好”场站,未来更希望能通过两款自主研发的SaaS平台,帮助客户终身“管好”资产与运营,将传统的成本中心,转变为新的利润和竞争力中心。

首先,对于桩企,我们希望帮助桩企搭建“设备售后数字孪生与价值再创造平台”,旨在连接产品、客户与服务链,管好设备生命的全周期,将售后成本中心转变为利润与数据中心。

其次,对于运营商,我们希望帮助运营商搭建“充电站数字孪生中央运营系统”,旨在融合“设备、能源、服务、商业”的全方位运营管理要素,管好场站生命的全周期,从“粗放式充电”转向“精细化服务”,开创多元盈利模式。

在这里,我想向各位汇报一下我们平云小匠目前的一些发展成果。我们已为6家车企、27家桩企和278家运营商等合作伙伴提供服务,累计完成充电站建设装机容量超800MW,运维充电桩保有量突破12万台。并构建了新能源汽车充电行业首个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与体系。

新能源汽车充换电“下半场”怎么打?-有驾
平云小匠在充换电行业的发展

总结来说,充换电行业的下半场,是“运营为王,服务制胜”

无论是巨头还是中小玩家,都需要一个可靠、高效、智能的伙伴,共同应对从建设到长期运营管理的全方位挑战。

我们期待与在座的各位携手,不仅共同“建好”行业的基石,更能一起“管好”行业的未来,共赢充换电的下半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